威廉姆森模糊性理论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2章 关于模糊悖论的批判性分析 | 第14-22页 |
| 2.1 模糊悖论的历史渊源 | 第14-18页 |
| 2.1.1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的模糊悖论争辩 | 第14-16页 |
| 2.1.2 早期分析哲学家的观点 | 第16-18页 |
| 2.2 模糊悖论的形成机理 | 第18-21页 |
| 2.2.1 现代逻辑对模糊悖论的形式化处理 | 第18-20页 |
| 2.2.2 模糊悖论的矛盾式建构 | 第20-2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两种典型的模糊悖论解悖方案研究 | 第22-34页 |
| 3.1 多值逻辑的模糊性理论 | 第22-28页 |
| 3.1.1 三值逻辑的理论分析及其问题 | 第22-26页 |
| 3.1.2 无限多值逻辑及其问题 | 第26-28页 |
| 3.2 超赋值逻辑的模糊性理论 | 第28-32页 |
| 3.2.1 超赋值逻辑的基本理论 | 第28-30页 |
| 3.2.2 超赋值逻辑对模糊悖论的处理 | 第30-32页 |
| 3.2.3 超赋值逻辑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4章 威廉姆森对模糊性问题的回答:认知主义 | 第34-43页 |
| 4.1 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34-38页 |
| 4.1.1 模糊性作为一种认知现象 | 第34-35页 |
| 4.1.2 经典逻辑的二值原则 | 第35-38页 |
| 4.2 认知主义的核心概念 | 第38-41页 |
| 4.2.1 模糊性与不精确的知识 | 第38-40页 |
| 4.2.2 允错边际原则 | 第40-41页 |
| 4.3 认知主义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从比较的视角看认知主义的哲学意蕴 | 第43-48页 |
| 5.1 多值主义和超赋值主义的哲学本体观 | 第43-45页 |
| 5.2 认知主义的哲学本体观 | 第45-4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