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 第11-14页 |
1.1.1 抗病品种推广 | 第12-13页 |
1.1.2 药剂控制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3 田间管理 | 第14页 |
1.2 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力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力区域分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分析现状 | 第16-18页 |
1.3.1 QoI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3.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 | 第17页 |
1.3.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抗性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1.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异丙菌胺敏感性测定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力测定 | 第20-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2 培养基制作 | 第20-21页 |
2.1.3 病原菌的采集 | 第21-22页 |
2.1.4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和鉴定 | 第22-23页 |
2.1.5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保存 | 第23页 |
2.1.6 菌株活化 | 第23页 |
2.1.7 接种菌株 | 第23-24页 |
2.1.8 侵染面积的测定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2.1 七个群体发病情况随时间的变化 | 第24-25页 |
2.2.2 马铃薯晚疫病菌七个群体致病力比较 | 第25-26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抗敏感性测定 | 第28-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3.1.3 胭脂红染料黑麦培养基及含嘧菌酯平板的制作 | 第28-29页 |
3.1.4 供试药剂 | 第29页 |
3.1.5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水杨肟酸(SHAM)敏感性的测定 | 第29页 |
3.1.6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3.1.7 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3.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在不同浓度下的生长率频率分布 | 第32-33页 |
3.2.2 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和群体对嘧菌酯敏感性差异 | 第33-38页 |
3.2.3 嘧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不同菌株的毒力测定(EC_(50)) | 第38-40页 |
3.2.4 马铃薯病原菌群体在不同嘧菌酯浓度下相对生长率与基因多样性以及EC_(50)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3.2.5 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脂敏感性的差异 | 第40-42页 |
3.2.6 Q_(ST)与F_(ST)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 第42-4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8页 |
第四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异丙菌胺敏感性测定 | 第48-60页 |
4.1 材料 | 第48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4.1.3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4.2.1 选择菌株 | 第48-49页 |
4.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异丙菌胺敏感性的测定 | 第49页 |
4.2.3 数量性状方差裂解和群体分化(Q_(ST))程度的评估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4.3.1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敏感性分析 | 第50页 |
4.3.2 马铃薯晚疫病菌在相同异丙菌胺浓度下相对生长率的方差分析 | 第50-53页 |
4.3.3 相同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在不同异丙菌胺浓度下相对生长率频率分布 | 第53-56页 |
4.3.4 相同马铃薯晚疫菌群体在不同异丙菌胺浓度下相对生长率方差分析 | 第56页 |
4.3.5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6-58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表1 | 第64-70页 |
附录表2 | 第70-76页 |
附录表3 | 第76-82页 |
附录表4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