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7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19-36页 |
2.1 自然教育理念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 第19-24页 |
2.1.1 自然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 第19页 |
2.1.2 国外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论述 | 第19-22页 |
2.1.3 国内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论述 | 第22-24页 |
2.2 相关儿童心理学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2.2.1 相关儿童心理学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2.2 相关儿童心理学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3 校园软质景观设计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26-35页 |
2.3.1 校园软质景观设计国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2.3.2 校园软质景观设计国内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小学校园软质景观案例研究 | 第36-66页 |
3.1 当前国内小学生户外活动情况调查分析 | 第36-38页 |
3.2 自然教育与校园软质景观 | 第38页 |
3.3 成都市区位条件及调研名单确定 | 第38-40页 |
3.4 校园环境现场调查 | 第40-58页 |
3.5 问卷调查及访谈问询 | 第58-65页 |
3.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小学校园软质景观的构成分析 | 第66-82页 |
4.1 小学校园环境分类 | 第66-67页 |
4.2 小学校园软质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67-81页 |
4.2.1 植物 | 第68-73页 |
4.2.2 动物 | 第73-75页 |
4.2.3 水体 | 第75-78页 |
4.2.4 自然式地形 | 第78-79页 |
4.2.5 非物质景观要素 | 第79-81页 |
4.3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自然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学行为分析 | 第82-100页 |
5.1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研究 | 第82-91页 |
5.1.1 小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 第82-85页 |
5.1.2 小学生各阶段及不同性别不同的特点 | 第85-86页 |
5.1.3 儿童亲自然性研究 | 第86-88页 |
5.1.4 自然对儿童的价值 | 第88-91页 |
5.2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 第91-99页 |
5.2.1 校内校外自然教育对比分析 | 第91-93页 |
5.2.2 学校自然教育的目标 | 第93-94页 |
5.2.3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 第94-99页 |
5.3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校园软质景观设计 | 第100-118页 |
6.1 各功能区软质景观设计 | 第100-107页 |
6.1.1 等候空间设计 | 第100-101页 |
6.1.2 运动空间设计 | 第101-103页 |
6.1.3 建筑立体绿化 | 第103-105页 |
6.1.4 自由游憩空间设计 | 第105-106页 |
6.1.5 教学空间设计 | 第106-107页 |
6.2 小学校园软质景观各类要素设计 | 第107-115页 |
6.2.1 植物景观设计 | 第107-108页 |
6.2.2 水景设计 | 第108-109页 |
6.2.3 自然式地形设计 | 第109-110页 |
6.2.4 非物质景观要素的把控 | 第110-112页 |
6.2.5 活动器械的设置 | 第112-115页 |
6.3 小学校园户外环境未来发展趋势 | 第115-117页 |
6.4 小结 | 第117-118页 |
总结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 第124-132页 |
附录2 调研成果 | 第132-144页 |
附录3 调研学校校园主要植物统计 | 第144-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