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部分: 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8页 |
一、公证的概念和特征 | 第11-13页 |
(一) 公证活动是一种非诉讼性的活动——这是公证的核心元素 | 第11-12页 |
(二) 公证活动是一种证明活动 | 第12页 |
(三) 公证活动是一种公共服务活动 | 第12-13页 |
二、我国公证法律责任的种类 | 第13-15页 |
(一) 刑事法律责任 | 第13页 |
(二) 行政法律责任 | 第13-14页 |
(三) 职业责任 | 第14页 |
(四) 公证民事法律责任 | 第14-15页 |
三、公证民事赔偿的现状 | 第15-18页 |
(一) 公证错证率的上升 | 第15-16页 |
(二) 我国公证民事赔偿制度的不完善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公证民事赔偿责任产生的原因 | 第18-25页 |
一、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 | 第18-19页 |
(一) 公证申请人的诚信的缺失 | 第18-19页 |
(二) 公证机构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淡薄了诚信意识 | 第19页 |
二、公证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 第19-20页 |
三、公证员的职业素养跟不上公证事业发展的脚步 | 第20-22页 |
(一) 公证员的入门门槛偏低 | 第20-21页 |
(二) 公证员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成员之一,缺乏其职业化的培训和学习 | 第21-22页 |
四、实践中对公证程序问题的忽视 | 第22-23页 |
五、我国公证法律、法规未对实质审查、形式审查及各自应对的证明方法加以明确区分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性质 | 第25-31页 |
一、制定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因 | 第25-26页 |
(一) 从立法的角度着手 | 第25页 |
(二) 从权利和责任的角度切入 | 第25-26页 |
(三) 从公证的职能角度看 | 第26页 |
二、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性质 | 第26-31页 |
(一) “违约说” | 第27-28页 |
(二) “侵权说” | 第28-29页 |
(三) 特殊侵权中的专家责任 | 第29-31页 |
第四部分: 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制度构建 | 第31-40页 |
一、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31-35页 |
(一) 公平责任不适于公证专家责任之归责 | 第31页 |
(二) 无过错责任原则目前也不适于公证专家责任之归责 | 第31-32页 |
(三) 过错责任较为适合公证专家责任之归责 | 第32-35页 |
二、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35-36页 |
(一) 主观要件,即公证人员主观上有过错 | 第35页 |
(二) 客观要件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公证人员在公证活动中有违法性行为,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受到损失,该损失是因公证员的违法性行为造成 | 第35-36页 |
三、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范围 | 第36-37页 |
四、承担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 | 第37-40页 |
(一) 国家 | 第37-38页 |
(二) 公证机构 | 第38-39页 |
(三) 公证人 | 第39页 |
(四) 其他公证关系人 | 第39-40页 |
第五部分: 完善公证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0-44页 |
一、提高公证员的准入门槛,加强对公证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 第40页 |
二、区分实质公证和形式公证,并对两者的类型、特征及办证规则加以规定用以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 第40-41页 |
三、完善赔偿体制 | 第41-42页 |
四、增加时效免责的必要性 | 第42页 |
五、公证错证防范制度的监督制度的建设及立法方面的制度建设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