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英文縮写符号表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1.1.1. 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 第11页 |
1.1.2. 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现状 | 第11-12页 |
1.1.3.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现状 | 第12-13页 |
1.1.4. 中西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现状 | 第13-14页 |
1.1.5. 现代药物设计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1.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于“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似物的设计 | 第18-26页 |
2.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作用机理与化学结构分析 | 第18-21页 |
2.1.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RAAS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8-20页 |
2.1.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分析 | 第20-21页 |
2.2. 中药中降压活性分子的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2.3. 新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似物的设计 | 第22-25页 |
2.3.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似物结构通式的确立 | 第22-23页 |
2.3.2. 不同功能分子库的建立 | 第23-25页 |
2.3.3. 分子间连接方式的确立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新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合成 | 第26-36页 |
3.1 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26-27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3.2.1. 试剂 | 第27-28页 |
3.3. 合成方法 | 第28-30页 |
3.3.1. Boc-L-Pro的合成 | 第28页 |
3.3.2. 脯氨酸冰片酯的合成 | 第28-29页 |
3.3.3. Boc-H_2N-AA-Pro-冰片酯的合成 | 第29页 |
3.3.4. H_2N-AA-Pro-冰片酯的合成 | 第29页 |
3.3.5. Phenolic acid-H_2N-AA-Pro-冰片酯的合成 | 第29-30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3.4.1. LC-MS检测方法 | 第30页 |
3.5. 合成结果 | 第30-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似物的活性研究 | 第36-45页 |
4.1. 体外活性研究 | 第36-39页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4.2. 体内活性研究 | 第39-44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4.2.2. ELISA法体内活性研究 | 第39-41页 |
4.2.3.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测定 | 第41-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5页 |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附录 | 第5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