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6-2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2 方法 | 第17-22页 |
1.2.1 治疗方法 | 第17页 |
1.2.2MBCT具体内容 | 第17页 |
1.2.3 评估方法 | 第17-20页 |
1.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页 |
1.2.5 研究路线图 | 第20-22页 |
2 结果 | 第22-34页 |
2.1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22-23页 |
2.2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17 量表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2.3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BDI-Ⅱ量表评分比较 | 第24页 |
2.4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CGI量表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2.5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SF-36 量表评分比较 | 第25-27页 |
2.6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SDSS量表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2.7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CSQ量表评分比较 | 第28-30页 |
2.8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SAQ量表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2.9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SES量表评分比较 | 第31页 |
2.10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SSPM量表评分比较 | 第31-32页 |
2.11 正念认知疗法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FFMQ量表评分比较 | 第32-34页 |
3 讨论 | 第34-43页 |
3.1 正念概念及MBCT治疗抑郁症的机制 | 第34-37页 |
3.1.1 正念的概念和正念疗法的发展 | 第34-35页 |
3.1.2 正念疗法在医学领域应用 | 第35页 |
3.1.3 MBCT的主要技术 | 第35-36页 |
3.1.4 MBCT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机制 | 第36-37页 |
3.1.5 MBCT的神经生理机制 | 第37页 |
3.2 MBCT对于抑郁症临床症状的改善 | 第37-38页 |
3.3 MBCT对于抑郁症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 | 第38-40页 |
3.3.1 MBCT对于抑郁症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改善 | 第38-39页 |
3.3.2 MBCT对于抑郁症应对方式、自我接纳、病耻感和自尊的改善 | 第39-40页 |
3.4 MBCT对于抑郁症正念水平的改善 | 第40-41页 |
3.5 MBCT的应用前景 | 第41-42页 |
3.6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综述 正念疗法在临床和心理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54-6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