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公共卫生工程论文

宁波市江东区公共厕所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区域划分第12-13页
    1.5 研究框架第13-15页
    附图第15-16页
2 公共服务设施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第16-24页
    2.1 公共服务设施概述第16-17页
    2.2 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及研究进展第17-20页
        2.2.1 基础理论第17-18页
        2.2.2 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研究进展第18-20页
    2.3 区位-配置模型(location-alocation,LA模型)第20-22页
    2.4 公厕空间布局研究进展第22-24页
3 江东区公厕分布现状特征分析第24-47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24页
    3.2 研究对象界定第24-26页
    3.3 数据准备第26-31页
        3.3.1 研究区域第26-27页
        3.3.2 人口数据第27-28页
        3.3.3 公厕数据第28-29页
        3.3.4 建立交通网络数据集第29-31页
        3.3.5 地理数据库建立第31页
    3.4 研究区内公厕现有数量及其分布均衡性分析第31-36页
        3.4.1 公厕数量分析第31-34页
        3.4.2 公厕地理分布不均衡性分析第34-35页
        3.4.3 公厕分布集中化程度分析第35-36页
    3.5 公厕基本情况调研第36-37页
        3.5.1 排队情况分析第36-37页
        3.5.2 特殊公厕不足第37页
        3.5.3 公厕管理有待提升第37页
    3.6 公厕“邻避效应”分析第37-44页
        3.6.1 公厕“邻避效应”调研第38-40页
        3.6.2 公厕“邻避效应”影响因素分析第40-42页
        3.6.3 “邻避效应”对公厕空间布局的影响分析第42-43页
        3.6.4 减轻公厕“邻避效应”的对策分析第43-44页
    3.7 调研情况总结第44-45页
    3.8 本章小结第45-47页
4 基于GIS的江东区公厕设施区位选址分析第47-60页
    4.1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公厕分布均衡性第47-49页
    4.2 区位-配置模型构建第49-52页
        4.2.1 公厕区位选址原则第49-50页
        4.2.2 最短出行距离模型(Minimize Impedance)第50-51页
        4.2.3 最大覆盖模型(Maximize Coverage)第51-52页
    4.3 区位-配置模型执行第52-58页
        4.3.1 最短出行距离模型分析第53-56页
        4.3.2 最大覆盖模型分析第56-57页
        4.3.3 最短出行距离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选址结果对比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江东区公厕设施区位选址结果的可达性及公平性分析第60-75页
    5.1 对模型运行结果的可达性分析第61-66页
        5.1.1 基于最短出行距离模型选址结果的公厕设施的时间可达性第61-64页
        5.1.2 基于最大覆盖选址结果的公厕设施的时间可达性第64-66页
    5.2 基于人口需求指数的公平性分析第66-72页
        5.2.1 构建人口需求指数(入厕需求指数)第66-68页
        5.2.2 空间叠置分析第68-72页
    5.3 本章小结第72-75页
6 结论第75-79页
    6.1 江东区公厕实地调研总结第75页
    6.2 基于区位-配置模型的江东区公厕区位选址及评价总结第75-76页
    6.3 创新点第76-77页
    6.4 不足及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附录A第83-87页
附录B第87-89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生物电解池中五种阴极材料还原Co(Ⅱ)研究
下一篇:有机化学品与臭氧气相反应速率常数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