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政府形象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二节 论文选题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三、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13页 |
第四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13页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5页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 | 第14-19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涵义 | 第14-15页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效应 | 第15-16页 |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政府形象塑造的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 | 第19-21页 |
二、政府形象塑造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三、塑造政府形象常用的方法 | 第22-25页 |
(一)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第22页 |
(二) 借助媒体的影响力 | 第22-23页 |
(三) 强化组织培训,提升公务人员自身形象 | 第23页 |
(四) 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一、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 第25页 |
二、反应迟缓,信息披露不及时 | 第25页 |
三、置信度低,处置力度小 | 第25-26页 |
四、不善用媒体,忽视媒体作用 | 第26页 |
第二节 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失当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一、体制、政策方面 | 第26-27页 |
二、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 | 第27-28页 |
三、社会现状方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四、政府工作人员的原因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塑造政府形象的应对策略 | 第31-39页 |
第一节 政府方面 | 第31-33页 |
一、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 | 第31-32页 |
二、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系统,迅速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32页 |
三、及时回应、持续表达,增加与网民的互动 | 第32-33页 |
四、注重公务员形象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的能力 | 第33页 |
第二节 媒体方面 | 第33-37页 |
一、确保公正、客观,发布可靠权威的信息 | 第34-35页 |
二、掌握网络媒体特征 | 第35页 |
三、有效引导、控制网络舆论,形成论坛领军性人物 | 第35-36页 |
四、科学控制、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 | 第36页 |
五、打击网络水军,引导网络推手 | 第36页 |
六、加强网络舆论监督,重视网络舆情发展中的蝴蝶效应 | 第36-37页 |
七、合理运用议程设置,发挥沉默螺旋的正效应 | 第37页 |
第三节 公众方面 | 第37-39页 |
一、提升网民信息素养,“消解”网络异化带来的负效应 | 第37-38页 |
二、提高公众的评论能力 | 第38页 |
三、寻求网络“悯弱”舆论的理性回归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