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9-2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一)文化治理 | 第10-21页 |
| (二)新型城镇化 | 第21-27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27页 |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7-28页 |
| 第一章 文化治理的社会机制 | 第28-39页 |
| 一、现代科层制 | 第28-30页 |
| (一)现代科层制的产生 | 第28页 |
| (二)科层制面临的挑战 | 第28-29页 |
| (三)改造科层制 | 第29-30页 |
| 二、文化治理三要素 | 第30-34页 |
| (一)个体的自我实现 | 第31-32页 |
| (二)群体的自主适应 | 第32-33页 |
| (三)公众活动的联结作用 | 第33-34页 |
| 三、社会机制 | 第34-39页 |
| (一)“花园式”治理 | 第34-35页 |
| (二)社会机制的生成 | 第35-39页 |
| 第二章 实证研究——福建古田 | 第39-52页 |
| 一、聚焦小城镇 | 第39-40页 |
| 二、古田县的城镇化发展 | 第40-44页 |
| (一)古田简介 | 第40-41页 |
| (二)古田县的新型城镇化概况 | 第41-44页 |
| 三、小镇青年群体的生存近状 | 第44-52页 |
| (一)青年群体的特殊性 | 第45页 |
| (二)小镇情结之不满意 | 第45-46页 |
| (三)小镇青年的生存境况 | 第46-52页 |
| 第三章 文化治理的思路诊断新型城镇化 | 第52-64页 |
| 一、个体自我实现的阻碍 | 第52-55页 |
| (一)“撤点并校”的教育困境 | 第52-54页 |
| (二)被“封闭”的自我实现 | 第54-55页 |
| 二、多元群体的缺失 | 第55-60页 |
| (一)群体数量的“少” | 第56-58页 |
| (二)群体的单一化 | 第58-60页 |
| 三、多元公众活动的匮乏 | 第60-64页 |
| (一)传统习俗活动的消亡 | 第60-61页 |
| (二)公共空间的缺乏 | 第61-64页 |
| 第四章 文化治理新路径 | 第64-72页 |
| 一、营造开放的环境 | 第65-66页 |
| (一)打破封闭——扩大信息的可获得性 | 第65页 |
| (二)个体、群体创造开放的环境 | 第65-66页 |
| 二、创建多元群体的沟通机制 | 第66-68页 |
| (一)沟通机制——当地事务自主管理与自我实现的结合 | 第66-67页 |
| (二)市民参与型管理——有马富士公园 | 第67-68页 |
| 三、转换政府的职能角色 | 第68-72页 |
| (一)公平教育——个体萌芽 | 第68-69页 |
| (二)Tend引导——调节联动 | 第69-70页 |
| (三)文化治理下的政府功能 | 第70-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 后记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