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传教士米怜(1785-1822)研究
致谢 | 第3-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的意义及学术价值 | 第12-1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三、论文的创新性 | 第20页 |
四、角度和方法 | 第20-24页 |
第一章 米怜东来 | 第24-39页 |
第一节 十九世纪初的中国和英国 | 第24-28页 |
一、米怜来华前英国的新扩张与中英关系发展 | 第24-26页 |
二、基督新教海外传教事业的兴起与米怜来华的决定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从牧羊童到传教士 | 第28-39页 |
一、米怜生平与教育 | 第28-29页 |
二、米怜来华目标的确定 | 第29-30页 |
三、米怜入华及其中文学习 | 第30-31页 |
四、米怜在南洋传教基地的开辟 | 第31-33页 |
五、米怜与基地其他传教士的关系 | 第33-37页 |
六、米怜病逝对伦敦会南洋活动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米怜与其主编的中英文报刊及其影响 | 第39-76页 |
第一节 近代中文第一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第39-64页 |
一、《察世俗》的版式 | 第39-40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40-54页 |
(一)、宗教伦理方面 | 第41-44页 |
(二)、西学知识 | 第44-50页 |
(三)、文学 | 第50-53页 |
(四)、其他 | 第53-54页 |
三、主要编者:米怜 | 第54-55页 |
四、栏目设置 | 第55-58页 |
五、《察世俗》中的儒耶对话 | 第58-60页 |
六、《察世俗》与西学东渐、影响 | 第60-64页 |
第二节 英文季刊《印中搜闻》 | 第64-76页 |
一、《印中搜闻》的概述 | 第64-66页 |
二、《印中搜闻》视阈中的中国形象 | 第66-74页 |
(一)、中国的社会信仰和习俗 | 第66-71页 |
(二)、政治与法律 | 第71-72页 |
(三)、社会状况和国民性格 | 第72-74页 |
三、《印中搜闻》的地位及其影响 | 第74-76页 |
第三章 从英译《圣谕广训》到汉译圣经 | 第76-92页 |
第一节 《圣谕广训》主要内容及在中国地位 | 第76-77页 |
第二节 米怜与《圣谕广训》的英译 | 第77-85页 |
一、翻译缘起 | 第78-81页 |
二、米怜译本对“异端”和“正学”的解读 | 第81-83页 |
三、英译《圣谕广训》对米怜的影响 | 第83-84页 |
四、米怜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圣经翻译 | 第85-92页 |
一、马礼逊和米怜译本之前的圣经中译 | 第85-87页 |
二、加入译经的团队 | 第87-89页 |
(一) 马礼逊和米怜的译经团队 | 第87-88页 |
(二) 马士曼和拉萨尔译经团队 | 第88-89页 |
三、米怜对译名之争的贡献 | 第89-92页 |
第四章 米怜在南洋的文化教育、印刷事业及其影响 | 第92-101页 |
第一节 英华书院 | 第92-98页 |
一、英华书院的创建 | 第92-94页 |
二、米怜在英华书院的教育理念 | 第94-95页 |
三、米怜时期的英华书院的印刷出版 | 第95-97页 |
四、英华书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97-98页 |
第二节 英华书院与布道站关系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米怜文字宣教活动及其影响 | 第101-116页 |
第一节 米怜的中文著作 | 第101-109页 |
第二节 《张远两友相论》 | 第109-116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09-110页 |
二、与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比较 | 第110-113页 |
(一)、作者概况 | 第110-111页 |
(二)、成书的历史背景 | 第111页 |
(三)、文本结构、语言策略 | 第111-112页 |
(四)、主要内容区别及原因 | 第112-113页 |
三、流传与影响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结论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8页 |
原始档案 | 第119-121页 |
英文书籍 | 第121-122页 |
英文期刊论文 | 第122-123页 |
中文书籍 | 第123-125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第125-126页 |
未出版博士论文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51页 |
附录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米怜相关活动年表 | 第128-129页 |
附录二:南洋伦敦会传教基地分布图 | 第129-130页 |
附录三:《察世俗》七卷(1815-1822)目录 | 第130-133页 |
附录四:《察世俗》中涉及的圣经中的章节 | 第133-138页 |
附录五:马六甲印刷所发行书籍样例 | 第138-140页 |
附录六:英华书院外观图 | 第140-141页 |
附录七:伦敦会档案藏米怜信函样例 | 第141-143页 |
附录八:米怜夫妇照片 | 第143-144页 |
附录九:米怜部分中文作品封面书影 | 第144-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