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1 灰霉病发生与防治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1 灰霉病的发生 | 第14页 |
1.1.2 灰霉病的防治 | 第14-16页 |
1.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概念 | 第16页 |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 第16-17页 |
1.2.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点 | 第17-18页 |
1.2.4 植物诱导抗病机理 | 第18-21页 |
1.2.5 诱导抗病的信号分子及途径 | 第21-23页 |
2 枯草芽孢杆菌BSD-2 抗菌物质的分离 | 第23-29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供试菌种 | 第23页 |
2.1.2 培养基 | 第2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无菌滤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抗菌物质的粗提取 | 第24-25页 |
2.2.3 抗菌物质的初分离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2.3.1 p H值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乙醇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凝胶孔径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2.3.4 凝胶层析分离物质的活性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3 枯草芽孢杆菌BSD-2 对黄瓜灰霉病的防病效果 | 第29-36页 |
3.1 材料 | 第29-30页 |
3.1.1 供试菌种 | 第29页 |
3.1.2 供试黄瓜品种 | 第29页 |
3.1.3 培养基 | 第29页 |
3.1.4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3.1.5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3.2 方法 | 第30-31页 |
3.2.1 不同处理物质的制备 | 第30页 |
3.2.2 病原菌的制备 | 第30页 |
3.2.3 黄瓜幼苗培养 | 第30页 |
3.2.4 不同物质处理的防病效果测定 | 第30-31页 |
3.2.5 不同浓度处理防病效果的测定 | 第31页 |
3.2.6 不同接种时间防病效果的测定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3.3.1 不同处理的防病效果 | 第31-32页 |
3.3.2 不同浓度的防病效果 | 第32-34页 |
3.3.3 诱导防病时间的测定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4 枯草芽孢杆菌BSD-2 诱导黄瓜抗灰霉病机理研究 | 第36-53页 |
4.1 材料 | 第36-37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36页 |
4.1.2 供试黄瓜品种 | 第36页 |
4.1.3 培养基 | 第36页 |
4.1.4 主要药品 | 第36-37页 |
4.2 方法 | 第37-44页 |
4.2.1 防御酶的测定 | 第37-41页 |
4.2.2 POD 同工酶电泳 | 第41-42页 |
4.2.3 叶片细胞间隙液蛋白电泳 | 第42-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4.3.1 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 | 第44页 |
4.3.2 多酚氧化酶(PPO)的变化 | 第44-45页 |
4.3.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变化 | 第45-46页 |
4.3.4 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 | 第46-47页 |
4.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 | 第47页 |
4.3.6 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 | 第47-49页 |
4.3.7 POD 同工酶的变化 | 第49-50页 |
4.3.8 叶片胞间隙液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 | 第50页 |
4.3.9 叶片胞间隙液蛋白的变化 | 第50-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5 黄瓜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建立与初步分析 | 第53-61页 |
5.1 材料 | 第53-55页 |
5.1.1 供试菌株 | 第53页 |
5.1.2 供试植株 | 第53页 |
5.1.3 主要仪器与药品 | 第53页 |
5.1.4 溶液的配制 | 第53-55页 |
5.2 方法 | 第55-57页 |
5.2.1 蛋白提取的优化 | 第55页 |
5.2.2 蛋白的定量 | 第55页 |
5.2.3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 | 第55-56页 |
5.2.4 双向电泳 | 第56页 |
5.2.5 蛋白上样量的优化 | 第56页 |
5.2.6 胶条p H范围的优化 | 第56页 |
5.2.7 等电聚焦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5.2.8 叶片总蛋白的双向电泳 | 第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5.3.1 蛋白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7页 |
5.3.2 蛋白上样量的优化 | 第57-58页 |
5.3.3 不同IPG预制胶条的优化 | 第58页 |
5.3.4 等电聚焦条件对双向电泳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5 不同处理黄瓜叶片总蛋白的变化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