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选题 | 第14页 |
1.3. 总体目标 | 第14-15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15页 |
1.6. 本研究的贡献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第16-33页 |
2.1. 室内定位技术 | 第16-22页 |
2.1.1. 基于时间的技术 | 第16-18页 |
2.1.2. 信号强度法(RSS) | 第18-19页 |
2.1.3. 角度到达法(AOA) | 第19-20页 |
2.1.4. 指纹匹配(Fingerprinting) | 第20页 |
2.1.5. 临近识别系统(Proximity Aware Systems) | 第20-21页 |
2.1.6. 混合技术(Hybrid Technologies) | 第21-22页 |
2.2. 软件扩展机制 | 第22-32页 |
2.2.1. 软件扩展性的定义 | 第22页 |
2.2.2. 成熟的软件扩展机制的特性 | 第22-23页 |
2.2.3. 软件开发模式 | 第23-25页 |
2.2.4. 开放服务通道(OSGi) | 第25-27页 |
2.2.5.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 | 第27-28页 |
2.2.6. JavaBeans | 第28页 |
2.2.7. 组件对象模型(COM) | 第28-29页 |
2.2.8. 自定义编程语言 | 第29页 |
2.2.9. 自定义软件架构(Novel Software Architecture) | 第29-30页 |
2.2.10. 脚本技术(Scripting Technology) | 第30页 |
2.2.11. C++编码的扩展机制 | 第30-31页 |
2.2.12. 组件和模块的设计准则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室内定位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第33-46页 |
3.1. 卡尔曼滤波(KF)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 | 第33页 |
3.2. 系统要求 | 第33-34页 |
3.3. 开发工具 | 第34-35页 |
3.4. 系统软件架构 | 第35-36页 |
3.5. 部分核心类说明 | 第36-42页 |
3.5.1. 移动单元定义(Mobile Unit Definition) | 第36页 |
3.5.2. 参考单元定义(Reference Unit Definition) | 第36页 |
3.5.3. 环境定义(Environment Definition) | 第36-37页 |
3.5.4. 测量值的预处理(Measurement Preprocessing) | 第37-39页 |
3.5.5. 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tler) | 第39-40页 |
3.5.6. 可行路径约束(Path Constrain) | 第40-42页 |
3.6. 系统测试 | 第42-45页 |
3.6.1. 建模数据的采集 | 第42-43页 |
3.6.2. 路径损失参数 | 第43-44页 |
3.6.3. 可行路径约束 | 第44页 |
3.6.4. 测试结果 | 第44-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软件扩展机制的设计 | 第46-55页 |
4.1. 软件扩展性的不足 | 第46-47页 |
4.1.1. 非组件形式的模块 | 第46页 |
4.1.2. 定位算法流程的固定 | 第46页 |
4.1.3. 无动态扩展性 | 第46-47页 |
4.2. 通用室内定位过程 | 第47页 |
4.3. 扩展机制的特性要求 | 第47-48页 |
4.4. 配置过滤与处理(CFP) | 第48-54页 |
4.4.1. 过滤配置(Filtering Configuration) | 第50-51页 |
4.4.2. 过程定义(Process Definition) | 第51-52页 |
4.4.3. 过滤器(Filter) | 第52-53页 |
4.4.4. 定位器(Localizator) | 第53页 |
4.4.5. 过程定义示例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室内定位系统的重构 | 第55-58页 |
5.1. 过程动态配置 | 第55页 |
5.2. 定位算法动态选择 | 第55-56页 |
5.3. 重构后的优势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缩略词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