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辆理论及试验论文

高速列车流场及车内热舒适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暴雪条件下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无砟轨道结构对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影响研究现状第14页
        1.3.3 车内流场及热舒适性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第16-19页
    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第16-17页
        2.1.1 连续性方程第16页
        2.1.2 动量方程第16页
        2.1.3 能量方程第16-17页
    2.2 湍流的控制方程第17页
    2.3 数值计算方法第17-19页
第3章 转向架区域流场分析及优化第19-43页
    3.1 高速列车流场计算模型和方法第19-23页
        3.1.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第19-20页
        3.1.2 计算区域、边界条件及网格化分第20-21页
        3.1.3 计算方法的验证第21-23页
    3.2 转向架区域流场分析第23-30页
        3.2.1 列车表面压力分布第23-24页
        3.2.2 列车表面速度分布第24-26页
        3.2.3 转向架区域整体和局部流线分析第26-30页
    3.3 转向架区域优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30-34页
        3.3.1 转向架区域三维流线分析第30-31页
        3.3.2 转向架区域二维流线分析第31-32页
        3.3.3 转向架区域优化方案的提出第32-34页
    3.4 列车上行转向架区域流场优化分析第34-38页
        3.4.1 无横风环境下转向架区域流线第34-35页
        3.4.2 横风环境下转向架区域流线第35-36页
        3.4.3 横风环境下设备舱区域流线第36-38页
    3.5 列车下行转向架区域流场优化分析第38-41页
        3.5.1 无横风环境下转向架区域流线第38-39页
        3.5.2 横风环境下转向架区域流线第39-40页
        3.5.3 横风环境下设备舱区域流线第40-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无砟轨道结构对高速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第43-56页
    4.1 计算模型第43-45页
        4.1.1 列车计算模型第43-44页
        4.1.2 无砟轨道计算模型第44-45页
    4.2 计算区域、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第45页
    4.3 无横风环境下的列车气动性能第45-50页
        4.3.1 列车测点压力第45-48页
        4.3.2 无砟轨道测点压力第48-49页
        4.3.3 流场压力与速度分布第49-50页
    4.4 横风环境下的列车气动性能第50-55页
        4.4.1 列车测点压力第50-52页
        4.4.2 无砟轨道测点压力第52-53页
        4.4.3 流场压力与速度分布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车内流场及风道阻力计算第56-70页
    5.1 计算模型第56-59页
        5.1.1 车体计算模型第56-57页
        5.1.2 风道计算模型第57-58页
        5.1.3 不同进气方式计算模型第58-59页
    5.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59-60页
    5.3 流场计算结果第60-64页
        5.3.1 整车云图分析第60-61页
        5.3.2 不同截面速度分析第61-63页
        5.3.3 不同截面压力分析第63-64页
    5.4 风道阻力计算第64-69页
        5.4.1 混合进气阻力计算第64-66页
        5.4.2 上端进气阻力计算第66页
        5.4.3 下端进气阻力计算第66-67页
        5.4.4 废排风道阻力计算第67-68页
        5.4.5 回风道阻力计算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车内热舒适性计算及优化第70-96页
    6.1 70%和30%流量分配温度场计算第70-80页
        6.1.1 客室计算模型第70-71页
        6.1.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71-72页
        6.1.3 夏季温度场特性第72-76页
        6.1.4 冬季温度场特性第76-80页
    6.2 100%和0流量分配温度场计算第80-86页
        6.2.1 客室计算模型第80页
        6.2.2 计算边界条件第80-81页
        6.2.3 夏季温度场特性第81-84页
        6.2.4 冬季温度场特性第84-86页
    6.3 客室温度场优化第86-94页
        6.3.1 优化模型的建立第86-88页
        6.3.2 70%和30%流量分配温度场计算第88-92页
        6.3.3 100%和0流量分配温度场计算第92-94页
    6.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总结与展望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子宫肌瘤血流灌注定量参数预测超声消融效果的价值
下一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抑郁及静息态脑功能核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