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生物有机肥的概况 | 第13-14页 |
1.1.1 生物有机肥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生物有机肥的种类、作用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青枯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致病菌的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2.2 烟草青枯病的传统防治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生物有机肥防治青枯病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钙对青枯病的防治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 生物有机肥的防病机制 | 第17-18页 |
1.3.1 增强作物的抗病性 | 第17-18页 |
1.3.2 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抑制病原菌的活性 | 第18页 |
1.3.3 拮抗微生物在根际定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 第18页 |
1.4 生物有机肥在烟草上的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4.1 生物有机肥对烟株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1.4.2 生物有机肥对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2.1 生物有机肥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2.2 生物有机肥对烟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 第20页 |
1.5 生物有机肥和石灰石对土壤的影响 | 第20-23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3-27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7-3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3.3 田间管理 | 第27-28页 |
3.4 调查与采样 | 第28页 |
3.4.1 土样的采集 | 第28页 |
3.4.2 烟草青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 | 第28页 |
3.4.3 烟草生长情况的调查 | 第28页 |
3.4.3.1 农艺性状 | 第28页 |
3.4.3.2 烟叶样品的采集 | 第28页 |
3.4.4 大田试验烤后烟产量和产值的调查 | 第28页 |
3.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8-30页 |
3.5.1 土壤化学性质的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5.2 土壤中青枯菌的检测 | 第29页 |
3.5.2.1 选择性培养基的制备 | 第29页 |
3.5.2.2 平板稀释法 | 第29页 |
3.5.2.3 PCR鉴定 | 第29页 |
3.5.3 烟叶化学成分的分析 | 第29-30页 |
3.5.4 土壤化学性质与青枯病发生率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30页 |
3.6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45页 |
4.1 不同处理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和土壤中青枯菌存活的影响 | 第31-34页 |
4.1.1 不同处理对青枯病发生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4.1.2 青枯菌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 第32-33页 |
4.1.3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青枯菌存活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 不同处理对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1 不同小区土壤pH、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 第34-35页 |
4.2.2 土壤化学性质和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4.3 不同处理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5-37页 |
4.4 不同处理对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37-43页 |
4.4.1 不同部位烟叶总氮、全钾和全磷的含量 | 第37-38页 |
4.4.2 不同部位烟叶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 | 第38-39页 |
4.4.3 不同部位烟叶烟碱的含量 | 第39-40页 |
4.4.4 不同部位烟叶二级指标的分析 | 第40-41页 |
4.4.5 土壤部分化学性质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4.4.6 石灰石不同处理小区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4.5 不同处理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5-49页 |
5.1 生物有机肥对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机理探讨 | 第45页 |
5.2 石灰石施用对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化学性质和烟草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石灰石施用促进生物有机肥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机制分析 | 第46-47页 |
5.4 石灰石施用对生物有机肥处理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47-48页 |
5.5 土壤性质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研课题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