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8页 |
1.1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1.1 植物超低温保存的原理 | 第14页 |
1.1.2 植物超低温保存的关键步骤 | 第14-17页 |
1.1.3 植物超低温保存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1.2 植物超低温保存中氧化应激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 植物超低温保存中ROS及氧化胁迫的产生 | 第19-20页 |
1.2.2 植物超低温保存中抗氧化系统的响应 | 第20-22页 |
1.2.3 植物超低温保存中外源物质的优化 | 第22-23页 |
1.3 百子莲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1 百子莲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 第23-24页 |
1.3.2 百子莲超低温保存体系建立及氧化胁迫响应 | 第2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及实验设计思路 | 第25-28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不同苗龄拟南芥幼苗超低温保存中的抗氧化机制 | 第28-5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28页 |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8-29页 |
2.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9-40页 |
2.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2页 |
2.2.1 拟南芥幼苗超低温保存过程中膜脂过氧化程度分析 | 第40-41页 |
2.2.2 拟南芥幼苗超低温保存过程中ROS组分变化 | 第41-43页 |
2.2.3 抗氧化系统的响应差异 | 第43-47页 |
2.2.4 氧化胁迫相关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2.2.5 H_2O_2定位 | 第49-50页 |
2.2.6 抗氧化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0-52页 |
2.2.7 抗氧化突变体超低温保存 | 第52页 |
2.3 讨论 | 第52-55页 |
2.3.1 H_2O_2是拟南芥幼苗超低温保存中诱导氧化胁迫的主要ROS组分 | 第52-53页 |
2.3.2 CAT和ASA是拟南芥幼苗超低温保存过程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 | 第53-54页 |
2.3.3 拟南芥幼苗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获得 | 第54-55页 |
2.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百子莲EC超低温保存体系中外源物质的优化 | 第56-6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56-57页 |
3.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57页 |
3.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57页 |
3.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57-59页 |
3.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3.2.1 抗应激剂对百子莲EC超低温保存后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3.2.2 抗氧化物质对百子莲EC超低温保存后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3.2.3 优化与非优化百子莲EC超低温保存后细胞形态观察 | 第63页 |
3.3 讨论 | 第63-65页 |
3.3.1 外源抗应激剂对百子莲EC超低温保存后相对成活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2 抗氧化性物质对百子莲EC超低温保存后相对成活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外源GSH调控百子莲EC超低温保存抗氧化系统的响应 | 第66-8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66页 |
4.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66页 |
4.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66页 |
4.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66-69页 |
4.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6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6页 |
4.2.1 优化与非优化体系膜脂过氧化分析 | 第69-70页 |
4.2.2 优化与非优化体系ROS组分的变化 | 第70-73页 |
4.2.3 抗氧化系统的响应差异 | 第73-76页 |
4.2.4 抗氧化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76页 |
4.3 讨论 | 第76-78页 |
4.3.1 外源GSH显著提高了百子莲EC抗氧化系统的清除H2O2能力 | 第77-78页 |
4.3.2 外源GSH添加对百子莲EC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 第78页 |
4.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