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免疫脂质体 | 第12-13页 |
2 基于硅材料的脂质体的研究 | 第13-16页 |
3 脂质体在肿瘤联合用药策略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2页 |
引言 | 第22-24页 |
第一章 RIV肽修饰复合脂质体递药系统(RIV-TWOLips)的构建及其靶向性评价 | 第24-40页 |
第一节 功能脂质膜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2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5页 |
1.1 材料 | 第25页 |
1.2 仪器 | 第25页 |
2. 方法 | 第25-26页 |
2.1 RIV-PEG_(3400)-DSPE的合成 | 第25页 |
2.2 RIV-PEG_(3400)-DSPE的表征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6-27页 |
3.1 MALDI-TOF表征 | 第26页 |
3.2 ~1H-NMR表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RIV-TWOLips的构建及表征 | 第27-3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1.1 材料 | 第27页 |
1.2 仪器 | 第27页 |
2. 方法 | 第27-29页 |
2.1 RIV-TWOLips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 RIV-TWOLips的表征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3.1 粒径及分布 | 第29-30页 |
3.2 结构表征 | 第30-32页 |
第三节 RIV-TWOLips的靶向性评价 | 第32-39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2-33页 |
1.1 材料 | 第32页 |
1.2 仪器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5页 |
2.1 RIV肽与VEGFR2亲和性考察 | 第33页 |
2.2 RIV肽体内/体外靶向性评价 | 第33-34页 |
2.3 RIV-TWOLips体内/体外靶向性考察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39页 |
3.1 分子水平的亲和性评价 | 第35页 |
3.2 定性分析RIV肽体内外靶向性 | 第35-37页 |
3.3 RIV-TWOLips体内外靶向性评价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共载药系统(RIV-L[CD])的功能评价 | 第40-58页 |
第一节 RIV-L[CD]的构建及表征 | 第41-4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1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2 仪器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4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1-42页 |
2.2 RIV-L[CD]的构建 | 第42-43页 |
2.3 RIV-L[CD]的表征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3.1 确立含量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2 RIV-L[CD]的制剂学评价 | 第45-47页 |
第二节 RIV-L[CD]的体内/体外药效评价 | 第47-5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7页 |
1.1 材料 | 第47页 |
1.2 仪器 | 第47页 |
2. 方法 | 第47-48页 |
2.1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第47-48页 |
2.2 体内抑瘤效果评价 | 第4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3.1 体外细胞毒性及抗增殖作用评价 | 第48-49页 |
3.2 体内抑制肿瘤生长情况 | 第49-51页 |
3.3 免疫组化评价 | 第51-52页 |
第三节 RIV-TWOLips安全性初步评价 | 第52-5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2页 |
1.1 材料 | 第52页 |
1.2 仪器 | 第52页 |
2. 方法 | 第52-53页 |
2.1 溶血试验 | 第52-53页 |
2.2 血液学及组织学考察 | 第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3.1 溶血率测定 | 第53-54页 |
3.2 系统毒性评价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