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基于二维陷光结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与光吸收性能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21-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0页
    1.1 薄膜太阳能电池基础第22-23页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第23-27页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第24-25页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第25页
        1.2.3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趋势第25-27页
    1.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第27-33页
        1.3.1 钙钛矿光伏材料第27页
        1.3.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27-31页
        1.3.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趋势第31-33页
    1.4 表面等离激元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第33-36页
        1.4.1 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原理第33-35页
        1.4.2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进展第35-36页
    1.5 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数值计算方法第36-37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7-40页
第二章 基于二维金属纳米球阵列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研究第40-56页
    2.1 引言第40-41页
    2.2 Ag/Au二维纳米球阵列对P3HT:PCBM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41-45页
    2.3 Ag/Au二维纳米球阵列对PSBTBT:PC71BM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45-47页
    2.4 Ag/Au纳米球聚集对活性层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2.5 Ag@SiO_2二维核壳纳米球阵列对PSBTBT:PC71BM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49-52页
    2.6 基于二维金属纳米球阵列的太阳能电池光吸收增强机理分析第52-54页
    2.7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基于二维介质纳米球阵列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研究第56-72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基于介质纳米球阵列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模型建立第56-58页
    3.3 阵列结构参数对活性层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58-62页
        3.3.1 介质球直径对光吸收的影响第58页
        3.3.2 介质球填充因子对光吸收的影响第58-59页
        3.3.3 介质球的折射率对光吸收的影响第59-60页
        3.3.4 活性层厚度对光吸收提高的影响第60-62页
    3.4 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第62-65页
        3.4.1 平面光垂直入射时活性层的光吸收性能第62-63页
        3.4.2 平面光斜入射时的活性层光吸收性能第63-65页
    3.5 活性层光吸收增强的机理分析第65-66页
    3.6 器件加工容错度预测第66-70页
    3.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基于二维TIO_2纳米碗状阵列的钙钛矿电池光吸收性能研究第72-86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基于TiO_2纳米碗阵列的钙钛矿电池模型建立第73-74页
    4.3 阵列结构参数对活性层光吸收的影响第74-78页
        4.3.1 纳米碗半径对光吸收的影响第74-76页
        4.3.2 纳米碗填充因子对光吸收的影响第76-77页
        4.3.3 活性层厚度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4.4 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第78-80页
        4.4.1 平面光垂直入射时活性层的光吸收性能第78-79页
        4.4.2 平面光斜入射时活性层的光吸收性能第79-80页
    4.5 活性层光吸收增强的机理分析第80-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基于二维TIO_2纳米半球阵列的钙钛矿电池光吸收性能研究第86-96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基于TiO_2纳米半球阵列的钙钛矿电池模型建立第86-87页
    5.3 阵列结构参数对活性层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87-90页
        5.3.1 纳米半球半径对光吸收的影响第87-89页
        5.3.2 纳米半球填充因子对光吸收的影响第89页
        5.3.3 活性层厚度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第89-90页
    5.4 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第90-92页
        5.4.1 平面光垂直入射时活性层的光吸收性能第90-91页
        5.4.2 平面光斜入射时活性层的光吸收性能第91-92页
    5.5 活性层光吸收增强的机理分析第92-95页
    5.6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6-100页
    6.1 结论第96-97页
    6.2 创新点第97-98页
    6.3 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博士阶段科研成果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隆纹黑蛋巢菌化学成分及神经营养活性研究
下一篇:宝鸡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