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 1.2 蹦床运动简介 | 第15-19页 |
| 1.2.1 蹦床概述 | 第15-16页 |
| 1.2.2 蹦床运动的起源 | 第16-18页 |
| 1.2.3 中国蹦床运动的发展 | 第18-19页 |
| 1.3 蹦床运动的测量技术 | 第19-26页 |
| 1.3.1 运动生物力学简介 | 第19-21页 |
| 1.3.2 运动学参数的测量技术 | 第21-23页 |
| 1.3.3 动力学参数的测量技术 | 第23-26页 |
| 1.4 蹦床运动及垂直起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蹦床网面的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建模 | 第33-47页 |
| 2.1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33-37页 |
| 2.1.1 实验对象 | 第33-34页 |
| 2.1.2 实验步骤 | 第34-37页 |
| 2.2 有限元模拟 | 第37页 |
| 2.3 结果 | 第37-45页 |
| 2.3.1 垂直刚度系数的确定 | 第37-41页 |
| 2.3.2 等效弹性模量的确定 | 第41页 |
| 2.3.3 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2.4 讨论 | 第4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蹦床运动员最佳蹬伸力的分析 | 第47-67页 |
| 3.1 使用二维测量技术对垂直起跳技术的研究 | 第47-54页 |
| 3.1.1 实验对象 | 第47-48页 |
| 3.1.2 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 3.1.3 实验分析 | 第49-54页 |
| 3.2 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垂直起跳动作的研究 | 第54-65页 |
| 3.2.1 实验对象 | 第55页 |
| 3.2.2 实验步骤 | 第55-59页 |
| 3.2.3 实验分析 | 第59-65页 |
| 3.3 讨论 | 第65-6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蹦床运动员最佳控制力的分析-二刚体模型 | 第67-77页 |
| 4.1 二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67-71页 |
| 4.2 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 4.3 讨论 | 第74-7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蹦床运动员最佳蹬伸力的分析-七刚体模型 | 第77-93页 |
| 5.1 蹦床运动员七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77-85页 |
| 5.1.1 前臂和手(7 号刚体)的受力分析 | 第78-80页 |
| 5.1.2 上臂(6 号刚体)的受力分析 | 第80-81页 |
| 5.1.3 头部与躯干(4、5 号刚体)的受力分析 | 第81-82页 |
| 5.1.4 大腿(3 号刚体)的受力分析 | 第82-83页 |
| 5.1.5 小腿(2 号刚体)的受力分析 | 第83页 |
| 5.1.6 足部(1 号刚体)的受力分析 | 第83-85页 |
| 5.2 结果分析 | 第85-90页 |
| 5.2.1 七刚体模型所计算出的蹬伸力与时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 5.2.2 七刚体模型所计算出的蹬伸力与实测踩网深度的关系 | 第86页 |
| 5.2.3 模型的验证结果 | 第86-90页 |
| 5.3 讨论 | 第90-9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3-97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3-95页 |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5页 |
| 6.3 工作展望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1页 |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