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1.2.1 古生产力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古生产力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6页 |
1.4.1 文献资料收集 | 第16页 |
1.4.2 岩心观察与采样 | 第16页 |
1.4.3 样品分析与测试 | 第16页 |
1.5 主要进展及认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6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2.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9-21页 |
2.3 晚三叠世延长组特征 | 第21-23页 |
2.4 延长期湖盆演化特征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延长组长7期湖盆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 | 第26-33页 |
3.1 湖盆底部沉积环境 | 第27-30页 |
3.1.1 氧化还原性判别 | 第27-29页 |
3.1.2 湖水咸度判别 | 第29-30页 |
3.2 有机质来源判定 | 第30-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延长组长7期湖盆古生产力恢复 | 第33-63页 |
4.1 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及样品选取和测试方法 | 第34-38页 |
4.1.1 延长组烃源岩特征 | 第34-36页 |
4.1.2 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4.1.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4.2 古生产力定性评价 | 第38-53页 |
4.2.1 实验测试方法评价 | 第38-39页 |
4.2.2 测井方法评价 | 第39-48页 |
4.2.3 联井剖面特征 | 第48-50页 |
4.2.4 小结 | 第50-53页 |
4.3 古生产力定量恢复 | 第53-59页 |
4.3.1 公式选定及应用背景 | 第53页 |
4.3.2 湖盆中有机质来源比例确定 | 第53-56页 |
4.3.3 定量计算古生产力 | 第56-59页 |
4.4 湖泊营养类型划分 | 第59-60页 |
4.5 定性与定量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4.6 长7_3优质烃源岩形成期湖盆古生产力平面展布特征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长7期湖盆古生产力控制因素及其对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影响 | 第63-86页 |
5.1 古气候对古生产力的影响 | 第65-74页 |
5.1.1 研究机理 | 第65-66页 |
5.1.2 孢粉测试结果 | 第66-68页 |
5.1.3 孢粉组合特征 | 第68-73页 |
5.1.4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2 凝灰岩对古生产力的影响 | 第74-78页 |
5.2.1 平面展布特征 | 第75-76页 |
5.2.2 影响机制探讨 | 第76-78页 |
5.3 底部热液流体活动对古生产力的影响 | 第78-81页 |
5.3.1 平面展布特征 | 第79页 |
5.3.2 影响机制探讨 | 第79-81页 |
5.4 放射性异常对古生产力的影响 | 第81-85页 |
5.4.1 平面展布特征 | 第82页 |
5.4.2 影响机制探讨 | 第82-85页 |
5.5 高古生产力形成模式 | 第85-86页 |
结论、存在问题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