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农杆菌介导的BAN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转化和表达的研究

摘要第2-4页
Summary第4-5页
缩写词(Abbreviation)第9-10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6页
    1 苜蓿的遗传转化研究第11-16页
        1.1 苜蓿组织培养的研究第11-14页
            1.1.1 苜蓿组织培养中基因型的选择第11-12页
            1.1.2 苜蓿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选择第12页
            1.1.3 苜蓿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第12-13页
            1.1.4 苜蓿组织培养中细胞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第13-14页
        1.2 苜蓿遗传转化受体的研究第14-16页
            1.2.1 直接分化转化受体系统第14页
            1.2.2 外植体转化受体系统第14-15页
            1.2.3 愈伤组织转化受体系统第15页
            1.2.4 原生质体转化受体系统第15页
            1.2.5 胚状体转化受体系统第15-16页
    2 苜蓿转基因工程第16-21页
        2.1 苜蓿转基因方法第16-18页
            2.1.1 农杆菌介导法第16-17页
            2.1.2 基因枪法第17页
            2.1.3 花粉管通道法第17-18页
            2.1.4 电击法第18页
            2.1.5 PEG法第18页
        2.2 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18-21页
            2.2.1 抗非生物胁迫转基因苜蓿的研究第19页
            2.2.2 抗生物胁迫转基因苜蓿的研究第19页
            2.2.3 抗除草剂转基因苜蓿的研究第19-20页
            2.2.4 优良品质转基因苜蓿的研究第20-21页
    3 苜蓿抗臌胀病育种研究进展第21-24页
        3.1 臌胀病发生机理第21页
        3.2 臌胀病引起因子第21-23页
            3.2.1 初始消化速率第21-22页
            3.2.2 可溶性蛋白第22页
            3.2.3 类脂物第22页
            3.2.4 皂素第22-23页
            3.2.5 果胶物质第23页
            3.2.6 缩合单宁第23页
        3.3 低初始消化速率选择的苜蓿选择育种第23-24页
        3.4 生物技术在苜蓿抗臌胀病育种中的应用第24页
        3.5 基因工程在苜蓿抗臌胀病育种中的应用第24页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紫花苜蓿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第26-36页
    2.1 试验材料第26页
        2.1.1 植物材料第26页
        2.1.2 试验试剂与植物激素第26页
        2.1.3 主要试验仪器第26页
        2.1.4 主要培养基第26页
    2.2 试验方法第26-29页
        2.2.1 无菌苗的获得第26页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第26-28页
        2.2.3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第28页
        2.2.4 生根培养第28-29页
        2.2.5 生长发育第2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2.3.1 愈伤组织诱导第29-31页
        2.3.2 愈伤组织分化第31-33页
        2.3.3 芽生根第33-34页
    2.4 讨论第34-35页
    2.5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BAN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转化研究第36-46页
    3.1 试验材料第36-37页
        3.1.1 植物材料第36页
        3.1.2 质粒和农杆菌菌株第36页
        3.1.3 试验试剂第36-37页
        3.1.4 农杆菌培养基第37页
        3.1.5 主要试验仪器第37页
    3.2 试验方法第37-39页
        3.2.1 筛选培养中草铵膦选择压得确定第37页
        3.2.2 筛选培养中抗生素种类及其浓度的确定第37-38页
        3.2.3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第38页
        3.2.4 转化体系的建立第38-3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3.3.1 选择培养中草铵膦选择压的确定第39页
        3.3.2 选择培养中抗生素种类及其浓度的确定第39-41页
        3.3.3 转化体系的建立第41-44页
    3.4 讨论第44-45页
    3.5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检测及表达分析第46-58页
    4.1 试验材料第46页
        4.1.1 材料第46页
        4.1.2 试验试剂第46页
        4.1.3 主要试验仪器第46页
    4.2 试验方法第46-51页
        4.2.1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草铵膦筛选第46页
        4.2.2 植物DNA提取及工程菌质粒DNA的提取第46-47页
        4.2.3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第47-48页
        4.2.4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第48-49页
        4.2.5 植物总RNA提取及c DNA制备第49页
        4.2.6 RT-PCR检测第49-50页
        4.2.7 q RT-PCR检测第50页
        4.2.8 转基因苜蓿ANR酶活性及缩合单宁含量测定第50-5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4.3.1 草铵膦筛选结果第51页
        4.3.2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结果第51页
        4.3.3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第51-53页
        4.3.4 转基因植株BAN基因表达分析第53-54页
        4.3.5 转基因苜蓿ANR酶活性及缩合单宁含量测定结果第54-56页
    4.4 讨论第56-57页
    4.5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页
    5.2 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70页
附图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导师简介第72-73页
个人简介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深圳移动数据业务微区域客户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