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2章 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基本问题 | 第13-18页 |
2.1 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2.1.1 1979 年《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的规定 | 第13-14页 |
2.1.2 1996 年《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的规定 | 第14页 |
2.1.3 2012 年《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的规定 | 第14-16页 |
2.2 2012 年《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制度的定位 | 第16页 |
2.3 监视居住制度的价值 | 第16-18页 |
2.3.1 监视居住制度的工具价值 | 第16-17页 |
2.3.2 监视居住制度的程序价值 | 第17-18页 |
第3章 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实践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8-24页 |
3.1 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运行现状 | 第18-19页 |
3.2 监视居住制度在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9-24页 |
3.2.1 适用率低 | 第19-20页 |
3.2.2 适用目的异化 | 第20-21页 |
3.2.3 适用程序不规范 | 第21-22页 |
3.2.4 缺乏有效的监督 | 第22-24页 |
第4章 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9页 |
4.1 国外相关法律制度规定 | 第24-26页 |
4.1.1 英国的保释制度 | 第24-25页 |
4.1.2 德国的延期羁押制度 | 第25页 |
4.1.3 法国的司法管制制度 | 第25-26页 |
4.2 国外相关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9页 |
4.2.1 适用理念上的启示 | 第26-27页 |
4.2.2 适用目的上的启示 | 第27页 |
4.2.3 适用程序上的启示 | 第27-2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路径 | 第29-38页 |
5.1 转变执法观念,明确适用目的 | 第29页 |
5.2 完善监视居住的适用程序 | 第29-33页 |
5.2.1 扩大执行主体范围 | 第29-30页 |
5.2.2 强化监管手段 | 第30-32页 |
5.2.3 明确监视居住期限 | 第32页 |
5.2.4 加大对被监视居住者的权利保障与救济 | 第32-33页 |
5.3 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相关规定 | 第33-36页 |
5.3.1 进一步细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 | 第33-34页 |
5.3.2 进一步限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场所 | 第34-35页 |
5.3.3 明确“固定住处”的含义 | 第35页 |
5.3.4 明确通知义务的具体内容 | 第35-36页 |
5.4 完善监视居住的监督机制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