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法律属性 | 第12-21页 |
2.1 区域规划的定义 | 第12页 |
2.2 区域规划的特征 | 第12-14页 |
2.2.1 基础性 | 第12-13页 |
2.2.2 战略性 | 第13页 |
2.2.3 系统性 | 第13页 |
2.2.4 上位性 | 第13页 |
2.2.5 地区性 | 第13-14页 |
2.3 区域规划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2.3.1 国土规划 | 第14页 |
2.3.2 城市规划 | 第14页 |
2.3.3 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14-15页 |
2.4 区域规划的经济法属性 | 第15-18页 |
2.4.1 调整对象具有一致性 | 第15页 |
2.4.2 精神实质相契合 | 第15-18页 |
2.5 区域规划的硬法属性 | 第18-19页 |
2.5.1 部分内容具有硬法的基本特征 | 第18页 |
2.5.2 区域规划具有普遍适用性 | 第18-19页 |
2.6 区域规划的软法属性 | 第19-21页 |
2.6.1 区域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 第19页 |
2.6.2 公共政策是软法 | 第19-21页 |
第3章 区域规划的经济法规制需要软硬法的双重保障 | 第21-26页 |
3.1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需要软法的保障 | 第21-23页 |
3.1.1 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21页 |
3.1.2 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 第21-22页 |
3.1.3 硬法的缺位及自身的缺陷 | 第22-23页 |
3.2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引入硬法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6页 |
3.2.1 缺乏宪法和基本法保障 | 第23-24页 |
3.2.2 规划权需要硬法规范运行 | 第24页 |
3.2.3 规划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 第24-25页 |
3.2.4 软法存在自身缺陷 | 第25-26页 |
第4章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软硬法保障的域外经验及借鉴意义 | 第26-32页 |
4.1 发达国家经验 | 第26-28页 |
4.1.1 软法保障方面 | 第26-27页 |
4.1.2 硬法保障方面 | 第27-28页 |
4.2 发展中国家经验 | 第28-29页 |
4.2.1 印度 | 第28页 |
4.2.2 巴西 | 第28页 |
4.2.3 南非 | 第28-29页 |
4.3 域外经验对中国区域规划软硬法保障的经济法规制启示 | 第29-30页 |
4.3.1 区域规划需要纳入法制轨道 | 第29页 |
4.3.2 区域规划需要广泛的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 | 第29页 |
4.3.3 区域规划需要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问题制定 | 第29-30页 |
4.3.4 区域规划需要软、硬法一元混合的双重保障模式 | 第30页 |
4.4 区域规划软硬法混合保障模式建构 | 第30-32页 |
第5章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的实现:软硬法一元混合的双重保障模式 | 第32-41页 |
5.1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的目标 | 第32-33页 |
5.1.1 明确区域规划中的主体定位 | 第32页 |
5.1.2 明确区域规划中责任追究制度 | 第32页 |
5.1.3 建立区域规划中对政府权力的法律监督 | 第32-33页 |
5.1.4 实现区域规划中公民权利受侵犯后的法律救济途径 | 第33页 |
5.2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中的主体定位及软硬法保障 | 第33-34页 |
5.2.1 行政主体的角色定位:区域规划的主导者 | 第33页 |
5.2.2 企业、居民、人民团体、专家学者的定位:区域规划参与者 | 第33-34页 |
5.3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的法律责任追究:肯定式和否定式 | 第34-36页 |
5.3.1 肯定式责任追究:软法保障 | 第34-35页 |
5.3.2 否定式责任追究:软法加硬法保障 | 第35-36页 |
5.4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的法律监督方式:体制内与体制外 | 第36-38页 |
5.4.1 体制内监督:硬法为主,软法为辅 | 第36-37页 |
5.4.2 体制外监督:软法为主,硬法为辅 | 第37-38页 |
5.5 区域规划经济法规制中的法律救济途径:诉讼程序与非诉程序 | 第38-41页 |
5.5.1 非诉程序 | 第39页 |
5.5.2 诉讼程序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