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磷酸钒钠锂正极材料概述 | 第12-26页 |
1.2.1 磷酸钒锂和磷酸钒钠的晶型结构 | 第13-15页 |
1.2.2 磷酸钒锂和磷酸钒钠的充放电机理 | 第15-17页 |
1.2.3 磷酸钒锂碳包覆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4 磷酸钒锂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3 研究前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28-34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3 磷酸钒锂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2.4 电池正极片的制备 | 第30页 |
2.5 扣式电池组装 | 第30-31页 |
2.6 磷酸钒钠锂复合材料物化性能表征 | 第31-32页 |
2.6.1 X-射线衍射(XRD) | 第31页 |
2.6.2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2.6.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31页 |
2.6.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BET) | 第31-32页 |
2.6.5 热重分析(TG) | 第32页 |
2.7 磷酸钒钠锂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34页 |
2.7.1 恒电流充放电循环测试 | 第32页 |
2.7.2 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测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Li_2NaV_2(PO_4)_3/H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Li_2NaV_2(PO_4)_3/HC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5-36页 |
3.3 Li_2NaV_2(PO_4)_3/H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36-44页 |
3.3.1 合成机理探究 | 第36-37页 |
3.3.2 Li_2NaV_2(PO_4)_3/HC复合材料物相及结构研究 | 第37-40页 |
3.3.3 Li_2NaV_2(PO_4)_3/H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合成及其表征 | 第46-60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溶胶凝胶法合成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 | 第47-52页 |
4.2.1 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7页 |
4.2.2 合成机理探究 | 第47-48页 |
4.2.3 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物相及结构表征 | 第48-50页 |
4.2.4 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0-52页 |
4.3 水热法合成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 | 第52-59页 |
4.3.1 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2-53页 |
4.3.2 合成机理研究 | 第53-54页 |
4.3.3 Li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物相及结构研究 | 第54-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Li_3Mg_xV_(2-x)(PO_4)_3/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 | 第60-66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Li_3Mg_xV_(2-x)(PO_4)_3/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0-61页 |
5.3 Li_3Mg_xV_(2-x)(PO_4)_3/C复合材料物相及结构表征 | 第61-63页 |
5.4 Li_3Mg_xV_(2-x)(PO_4)_3/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第66-74页 |
6.1 引言 | 第66-67页 |
6.2 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7页 |
6.3 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物相和结构表征 | 第67-71页 |
6.4 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71-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锂离子电池中“弛豫现象”的研究 | 第74-78页 |
7.1 引言 | 第74-75页 |
7.2 Li_2NaV_2(PO_4)_3/H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5页 |
7.3 锂电池中弛豫现象表征 | 第75-7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8.1 结论 | 第78-79页 |
8.2 创新点 | 第79页 |
8.3 展望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