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的理论解读 | 第14-24页 |
2.1 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和分类 | 第14-17页 |
2.1.1 网络流行语的含义 | 第14-15页 |
2.1.2 网络流行语分类 | 第15-17页 |
2.2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轨迹 | 第17-19页 |
2.2.1 从萌芽到流行 | 第17-18页 |
2.2.2 汇入主流的网络文化 | 第18-19页 |
2.3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 第19-22页 |
2.3.1 大众性和娱乐性 | 第19-20页 |
2.3.2 粗鄙性和脱敏性 | 第20页 |
2.3.3 夸张性和扩散性 | 第20-21页 |
2.3.4 匿名性和互动性 | 第21页 |
2.3.5 虚拟性和瞬发性 | 第21页 |
2.3.6 创新性和时代性 | 第21-22页 |
2.4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 | 第22-24页 |
2.4.1 青少年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 | 第22页 |
2.4.2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的成长相伴 | 第22-23页 |
2.4.3 网络流行语为青少年提供同辈群体环境 | 第23页 |
2.4.4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社会化 | 第23页 |
2.4.5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24-35页 |
3.1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 第24-28页 |
3.1.1 交际沟通,产生共鸣 | 第24页 |
3.1.2 语句新颖,思维创新 | 第24-25页 |
3.1.3 解放思想,宣泄情绪 | 第25页 |
3.1.4 控制调节自我意识 | 第25-26页 |
3.1.5 话语权与政治参与 | 第26-27页 |
3.1.6 社会的归属与认同 | 第27-28页 |
3.2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 第28-33页 |
3.2.1 导致价值追求偏颇 | 第28-29页 |
3.2.2 诱发不良行为方式 | 第29页 |
3.2.3 情绪过激,仇视社会 | 第29-30页 |
3.2.4 阻碍代际交流 | 第30-31页 |
3.2.5 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31-32页 |
3.2.6 文字“异化”,时代浮躁 | 第32-33页 |
3.3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33-35页 |
3.3.1 虚拟与现实: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的互动 | 第33页 |
3.3.2 生成与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力 | 第33-34页 |
3.3.3 接受与共鸣:青少年亚文化接收与社会化缺失 | 第34页 |
3.3.4 异化的力量:网络流行语盛行于舆论世界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影响的策略分析 | 第35-40页 |
4.1 加强个体教育,增益理性认知网络流行语的能力 | 第35-36页 |
4.1.1 加强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 第35页 |
4.1.2 强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 | 第35-36页 |
4.2 规范网络语言,发挥网络流行语积极的社会价值 | 第36-37页 |
4.2.1 构建网络良好文化体系,发挥新媒体引导作用 | 第36-37页 |
4.2.2 传递社会正能量,为传统媒体注入新的活力 | 第37页 |
4.3 治理网络平台,建设绿色和谐宜人的网络环境 | 第37-38页 |
4.3.1 重视“两微一端”平台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 第38页 |
4.3.2 加强主流文化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 第38页 |
4.4 借力社会主义文化,养成网络的良好氛围 | 第38-40页 |
4.4.1 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强化网络文化价值标准 | 第39页 |
4.4.2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