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0页 |
1.3 引进智能交通 | 第10-11页 |
1.4 ITS的组成 | 第11-13页 |
1.4.1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 第11页 |
1.4.2 交通管理系统(ATMS) | 第11页 |
1.4.3 公共交通系统(APTS) | 第11页 |
1.4.4 车辆控制系统(AVCS) | 第11-12页 |
1.4.5 货运管理系统 | 第12页 |
1.4.6 高速公路电子自动收费系统(ETC) | 第12页 |
1.4.7 紧急救援系统(EMS) | 第12页 |
1.4.8 交通诱导系统(TGS) | 第12-13页 |
1.5 我国的交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智能交通数据采集 | 第14-18页 |
2.1 交通数据采集综述 | 第14页 |
2.2 交通数据采集方法 | 第14-17页 |
2.2.1 常规的数据采集 | 第14页 |
2.2.2 交通流量的采集 | 第14-15页 |
2.2.2.1 非自动采集技术 | 第15页 |
2.2.2.2 自动采集技术 | 第15页 |
2.2.3 行程时间采集技术 | 第15-17页 |
2.2.3.1 浮动车法 | 第15页 |
2.2.3.2 记录牌照法 | 第15-16页 |
2.2.3.3 GPS定位法 | 第16页 |
2.2.3.4 Beacon定位法 | 第16页 |
2.2.3.5 车辆自动识别法 | 第16-17页 |
2.3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智能交通诱导显示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8-24页 |
3.1 城市交通管理集成平台 | 第18-20页 |
3.1.1 交通信息汇聚 | 第18页 |
3.1.2 交通信息处理 | 第18-19页 |
3.1.2.1 道路交通状态判别技术 | 第18页 |
3.1.2.2 基于高速公路自适应参数优化算法交通状态的判别技术 | 第18-19页 |
3.1.2.3 基于GPS的地面道路交通状态判别 | 第19页 |
3.1.2.4 道路交通融合技术 | 第19页 |
3.1.3 视频巡检和联动 | 第19页 |
3.1.4 设备运维管理 | 第19页 |
3.1.5 基于GIS的信息展示 | 第19-20页 |
3.2 数据传输 | 第20-21页 |
3.2.1 卫星通信 | 第20页 |
3.2.2 有线通信 | 第20-21页 |
3.2.3 无线通信 | 第21页 |
3.2.4 软件传输媒介 | 第21页 |
3.3 诱导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 第21-22页 |
3.3.1 室外信息概述 | 第21-22页 |
3.3.2 显示系统构成 | 第22页 |
3.4 服务器协议转换软件 | 第22页 |
3.5 小结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显示系统详细设计 | 第24-42页 |
4.1 交通诱导信息显示控制板 | 第24-34页 |
4.1.1 控制板系统功能 | 第24-25页 |
4.1.2 控制板电气参数 | 第25页 |
4.1.3 控制板外部接口布局 | 第25-26页 |
4.1.4 控制板输入接口定义 | 第26-30页 |
4.1.4.1 JH1接口定义 | 第27-28页 |
4.1.4.2 JH2接口定义 | 第28-30页 |
4.1.5 控制板主要API以及操作流程 | 第30-34页 |
4.2 多功能板 | 第34-37页 |
4.2.1 多功能板总体概述 | 第34-35页 |
4.2.2 多功能板功能简介 | 第35页 |
4.2.3 多功能板外形尺寸及接口 | 第35-37页 |
4.3 交通诱导信息显示屏 | 第37-39页 |
4.3.1 LED灯管 | 第37-38页 |
4.3.1.1 LED材料 | 第37-38页 |
4.3.1.2 LED特点 | 第38页 |
4.3.2 LED模组 | 第38-39页 |
4.4 显示系统电源模块 | 第39页 |
4.5 小结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服务器协议转换软件设计方案 | 第42-66页 |
5.1 服务器协议转换软件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5.1.1 协议转换软件背景 | 第42页 |
5.1.2 诱导显示系统用户需求 | 第42页 |
5.1.3 诱导显示系统设计需求 | 第42-43页 |
5.1.3.1 接入管控平台 | 第42页 |
5.1.3.2 基本管理功能 | 第42-43页 |
5.1.3.3 内容播放功能 | 第43页 |
5.2 服务器协议转换软件模块设计 | 第43-45页 |
5.2.1 服务器协议转换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图 | 第44页 |
5.2.2 服务器协议转换下位机软件设计方案图 | 第44-45页 |
5.3 ActiveMQ | 第45-51页 |
5.3.1 ActiveMQ消息发送端的简单实现 | 第46-47页 |
5.3.2 ActiveMQ接收端的简单实现 | 第47-48页 |
5.3.4 JMS简介 | 第48-51页 |
5.4 软件程序重要数据结构 | 第51-53页 |
5.4.1 CardInfo | 第51页 |
5.4.2 LedConnect | 第51-52页 |
5.4.3 PIAYLOG_ITEM | 第52页 |
5.4.4 TIMESPAN | 第52页 |
5.4.5 PAGE_INFO | 第52-53页 |
5.5 程序重要模块分析 | 第53-65页 |
5.5.1 报文解析模块 | 第53-62页 |
5.5.1.1 节目单管理报文 | 第53-58页 |
5.5.1.2 数据文件管理报文 | 第58页 |
5.5.1.3 屏幕管理报文 | 第58-60页 |
5.5.1.4 亮度设置报文 | 第60-61页 |
5.5.1.5 亮度回读报文 | 第61-62页 |
5.5.2 监听数据模块 | 第62-65页 |
5.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