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凹陷西部斜坡戴南组地层油气藏地震解释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1-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3-20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13-18页 |
2.1.1 构造演化 | 第13-14页 |
2.1.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2.1.3 沉积特征 | 第15-16页 |
2.1.4 主要目的层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2.2 油气勘探现状 | 第18-20页 |
2.2.1 物探工作 | 第18页 |
2.2.2 钻探工作 | 第18页 |
2.2.3 油藏特征及生储盖组合 | 第18-19页 |
2.2.4 戴南组地层油气藏勘探现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戴南组基础地质特征研究 | 第20-29页 |
3.1 层序地层分析 | 第20-21页 |
3.2 戴一段沉积相及有利储集相带分析 | 第21-25页 |
3.2.1 戴一段沉积相分析 | 第21-24页 |
3.2.2 戴一段有利储集相带分析 | 第24-25页 |
3.3 小层对比与砂组划分 | 第25-29页 |
3.3.1 小层对比划分原则 | 第25页 |
3.3.2 小层对比划分方法 | 第25-26页 |
3.3.3 标志层的确定 | 第26页 |
3.3.4 标准井选择与砂组划分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地层油气藏解释技术研究 | 第29-59页 |
4.1 拓频处理 | 第29-30页 |
4.2 地层圈闭精细描述 | 第30-42页 |
4.2.1 储层精细标定 | 第30-31页 |
4.2.2 波组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4.2.3 地层超剥线地震识别 | 第33-37页 |
4.2.4 正演模拟分析与夹角外推量板建立 | 第37-40页 |
4.2.5 变速成图 | 第40-42页 |
4.3 地震反演 | 第42-51页 |
4.3.1 研究区岩石物理特性分析 | 第42-43页 |
4.3.2 地震反演 | 第43-51页 |
4.4 地震属性分析 | 第51-56页 |
4.4.1 地震属性提取 | 第51-52页 |
4.4.2 地震属性分析 | 第52-56页 |
4.5 油气信息检测 | 第56-59页 |
4.5.1 地震振幅定性解释 | 第56-57页 |
4.5.2 高频衰减梯度预测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应用效果分析 | 第59-65页 |
5.1 地震技术序列在溱潼凹陷中的应用 | 第59-64页 |
5.1.1 地层超剥线的精细描述 | 第59-60页 |
5.1.2 圈闭综合评价 | 第60-64页 |
5.2 油气勘探成果 | 第64-65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