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议分析的攻击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CONTENTS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络攻击与攻击检测 | 第17-22页 |
2.1 网络攻击简述 | 第17-18页 |
2.2 攻击检测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 攻击检测的分类 | 第19-20页 |
2.4 攻击检测的步骤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协议分析技术研究 | 第22-35页 |
3.1 TCP/IP协议 | 第22-29页 |
3.1.1 TCP/IP协议层次结构 | 第22-23页 |
3.1.2 TCP/IP协议规范 | 第23-29页 |
3.2 协议分析理论 | 第29-32页 |
3.2.1 协议分析的优势 | 第29-30页 |
3.2.2 协议分析的流程 | 第30-32页 |
3.3 协议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32-34页 |
3.3.1 IP分片与重组 | 第32-33页 |
3.3.2 TCP流的重组 | 第33页 |
3.3.3 HTTP解码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漏洞分析与漏洞库构建 | 第35-49页 |
4.1 漏洞相关的知识 | 第35-38页 |
4.1.1 漏洞的定义 | 第35页 |
4.1.2 漏洞的分类 | 第35-36页 |
4.1.3 漏洞挖掘方法 | 第36-38页 |
4.2 漏洞库的意义与功能 | 第38页 |
4.3 国内外常见漏洞库的比较 | 第38-41页 |
4.3.1 CVE漏洞库 | 第38-39页 |
4.3.2 美国国家漏洞数据库 | 第39-40页 |
4.3.3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 | 第40页 |
4.3.4 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 | 第40-41页 |
4.4 广工漏洞库的设计 | 第41-43页 |
4.4.1 广工漏洞库的漏洞分类 | 第41页 |
4.4.2 广工漏洞库的表结构 | 第41-42页 |
4.4.3 广工漏洞库的入库技术 | 第42-43页 |
4.5 广工漏洞库的实现 | 第43-45页 |
4.5.1 系统主页实现 | 第43-44页 |
4.5.2 漏洞查询实现 | 第44-45页 |
4.5.3 数据展示实现 | 第45页 |
4.6 广工漏洞库的测试与分析 | 第45-48页 |
4.6.1 系统主页 | 第45-46页 |
4.6.2 漏洞检索 | 第46页 |
4.6.3 查询结果 | 第46-47页 |
4.6.4 数据展示 | 第47-48页 |
4.6.5 漏洞分析 | 第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协议分析的攻击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65页 |
5.1 系统设计 | 第49-52页 |
5.1.1 系统原理 | 第49页 |
5.1.2 系统设计要求 | 第49-50页 |
5.1.3 系统模块分析 | 第50-52页 |
5.2 系统实现 | 第52-59页 |
5.2.1 流量捕获模块 | 第52-53页 |
5.2.2 协议解析模块 | 第53-54页 |
5.2.3 攻击检测模块 | 第54-55页 |
5.2.4 数据存储模块 | 第55-57页 |
5.2.5 响应模块 | 第57-59页 |
5.2.6 展示模块 | 第59页 |
5.3 系统测试及分析 | 第59-64页 |
5.3.1 添加规则 | 第59-61页 |
5.3.2 开启检测 | 第61-62页 |
5.3.3 结果展示 | 第62-63页 |
5.3.4 与Snort的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