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个人信息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一、个人信息的内涵 | 第12页 |
二、个人信息的外延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之比较与厘清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 | 第14-17页 |
一、所有权客体说 | 第14-15页 |
二、隐私权客体说 | 第15页 |
三、人格权客体说 | 第15-16页 |
四、基本人权客体说 | 第16-17页 |
第四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必要性和意义 | 第17-18页 |
一、保护个人信息是保障个人权利免受侵害的必然要求 | 第17页 |
二、保护个人信息是促进信息畅通流动和共享的基本需要 | 第17页 |
三、保护个人信息能够有效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 第17-18页 |
四、保护个人信息能够在国际贸易中防止贸易壁垒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个人信息权与宪法保护 | 第20-35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形成途径分析 | 第20-26页 |
一、美国:扩展隐私权来确立个人信息的宪法保护 | 第20-22页 |
二、德国:以信息自决权确立个人信息的宪法保护 | 第22-24页 |
三、美、德两种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路径的比较和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我国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基础性权利选择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我国个人信息权与宪法保护的论证 | 第27-33页 |
一、宪法文本中寻找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依据——形式证明 | 第28-31页 |
(一)与个人信息宪法保护明显和直接相关的权利条款——宪法第38条 | 第28-30页 |
(二)现有的人权保障条款——宪法第33条 | 第30-31页 |
二、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价值基础——实质证明 | 第31-33页 |
(一)个人信息权与人性尊严 | 第31-32页 |
(二)个人信息权与人格独立 | 第32-33页 |
(三)个人信息权与人格自由发展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 第35-38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现状 | 第35页 |
第二节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35-36页 |
一、个人信息直接性的法律保护 | 第36页 |
二、个人信息间接性的法律保护 | 第36页 |
第三节 个人信息行业自律保护的现状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途径构想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和经验 | 第38-42页 |
一、统一式立法模式 | 第38-40页 |
(一)德国统一式立法模式 | 第38-39页 |
(二)日本综合式立法模式 | 第39页 |
(三)统一式立法模式的优缺点 | 第39-40页 |
二、分散式立法模式 | 第40-42页 |
(一)美国分散式立法保护模式 | 第40-41页 |
(二)分散式立法保护模式的优缺点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42-44页 |
一、统一式交叉式立法模式应是首要和主要的个人信息保护方式 | 第42-43页 |
二、安全港模式的行业自律应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辅助方式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宗旨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