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内外高位就业能力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7-19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主要研究结构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二)调查研究法 | 第19页 |
(三)层次分析法 | 第19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一)高位就业 | 第20页 |
(二)高位就业能力 | 第20页 |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第20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一)能力本位理论 | 第20页 |
(二)协同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三)教育本质理论 | 第21页 |
三、高位就业能力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联度剖析 | 第21-23页 |
(一)高位就业能力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 | 第21-22页 |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位就业能力的最佳平台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概况 | 第23-30页 |
一、国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归因 | 第23-27页 |
(一)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 第23-25页 |
(二)高位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三)对高位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26-27页 |
二、国外实践教学基地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 第27-29页 |
(一)瑞士“店校合一”的高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 第27-28页 |
(二)美国“工学结合”的高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 第28页 |
(三)瑞美在高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上的异同 | 第28-29页 |
三、对我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借鉴 | 第29-30页 |
(一)优化课程设置 | 第29页 |
(二)确立以岗位标准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 第29页 |
(三)深化校企合作 | 第29页 |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40页 |
一、高位就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 第30页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 | 第30页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0页 |
二、高位就业能力体系构建的程序 | 第30-36页 |
(一)高位就业能力指标的初选 | 第30-32页 |
(二)高位就业能力指标的遴选 | 第32-34页 |
(三)高位就业能力指标的确立 | 第34-36页 |
三、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36-40页 |
(一)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权重的确定 | 第37页 |
(二)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的评价 | 第37-40页 |
第五章 基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 第40-46页 |
一、旅游管理本科“协同进阶、高位就业”模式的依据 | 第40-41页 |
(一)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新发展 | 第40页 |
(二)旅游管理本科培养模式的实践化 | 第40-41页 |
(三)旅游管理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用性 | 第41页 |
二、旅游管理本科“协同进阶、高位就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41-42页 |
三、旅游管理本科“协同进阶、高位就业”模式的构建 | 第42-44页 |
四、“协同进阶、高位就业”模式对高位就业能力的支撑作用 | 第44-46页 |
(一)通过走“行业紧密型”道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 第44页 |
(二)通过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 第44页 |
(三)通过企业“选”“育”协同加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 第44-45页 |
(四)通过解决旅游专业供需错位的矛盾实现学生高位就业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基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 第46-49页 |
一、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 第46-47页 |
(一)确立以高位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 第46页 |
(二)开发以高位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层级进阶的课程体系 | 第46页 |
(三)创建“校企生”三位一体的高位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四)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第47页 |
二、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 第47-49页 |
(一)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 | 第47页 |
(二)完善行业协会的监督 | 第47-48页 |
(三)落实高校的科学管理 | 第48页 |
(四)拓展校企的沟通渠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1 | 第53-55页 |
附录2 | 第55-56页 |
附录3 | 第56-58页 |
附录4 | 第58-62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