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三板挂牌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文章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2.1.1 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2.1.2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2.2 资本市场理论 | 第20-25页 |
2.2.1 资本市场理论概述 | 第21页 |
2.2.2 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含义 | 第21-25页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及其定位 | 第26-38页 |
3.1 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3.2 新三板市场的功能 | 第28-29页 |
3.2.1 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平台 | 第28页 |
3.2.2 规范挂牌公司财务规范和治理制度的完善 | 第28页 |
3.2.3 促进战略投资的发展 | 第28页 |
3.2.4 发展我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由之路 | 第28-29页 |
3.3 “新三板”与“创业板”的区别 | 第29-31页 |
3.3.1 新三板与创业板在制度方面的区别 | 第29页 |
3.3.2 新三板与创业板在功能定位方面区别 | 第29-30页 |
3.3.3 新三板公司公开挂牌条件 | 第30-31页 |
3.3.4 交易规则 | 第31页 |
3.3.5 信息披露 | 第31页 |
3.4 新三板挂牌优势 | 第31-32页 |
3.4.1 公司形象得到提升 | 第31-32页 |
3.4.2 股份流动性得到增强 | 第32页 |
3.4.3 融资更加便利 | 第32页 |
3.4.4 实现员工激励 | 第32页 |
3.4.5 让企业获得政策性支持 | 第32页 |
3.5 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3.6 陕西省新三板市场的发展 | 第35-36页 |
3.7 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 第36-38页 |
3.7.1 新三板扩容问题带来的风险 | 第36-37页 |
3.7.2 新三板挂牌公司治理机制的问题 | 第37页 |
3.7.3 新三板市场的监控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2页 |
4.1 样本公司的选择 | 第38页 |
4.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8-39页 |
4.3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 第39-42页 |
4.3.1 因子分析的数学思想 | 第40页 |
4.3.2 因子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陕西省新三板挂牌公司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42-59页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5.2 标准化处理 | 第43-44页 |
5.3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 第44-45页 |
5.4 提取主因子 | 第45-47页 |
5.5 旋转因子建立载荷矩阵 | 第47-49页 |
5.6 计算得分并排名 | 第49-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0-61页 |
6.2.1 从政府相关机构的角度 | 第60页 |
6.2.2 从企业经营者角度 | 第60-61页 |
6.2.3 从投资者角度 | 第61页 |
6.3 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对策 | 第61-62页 |
6.3.1 严格上市标准 | 第61页 |
6.3.2 强化信息披露 | 第61-62页 |
6.3.3 增加新三板公司挂牌数量 | 第62页 |
6.4 研究不足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