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1.1 前言 | 第17页 |
1.2 药物缓释系统介绍 | 第17-18页 |
1.3 利多卡因缓释药物剂型 | 第18-21页 |
1.3.1 利多卡因缓释贴膜 | 第18-19页 |
1.3.2 利多卡因缓释胶丸 | 第19-20页 |
1.3.3 利多卡因缓释微球 | 第20页 |
1.3.4 利多卡因缓释支架 | 第20-21页 |
1.4 利多卡因缓释载体类型 | 第21-25页 |
1.4.1 介孔材料 | 第21页 |
1.4.2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 第21-22页 |
1.4.3 脂质体 | 第22页 |
1.4.4 壳聚糖 | 第22页 |
1.4.5 聚乳酸(PLA) | 第22-25页 |
1.4.5.1 聚乳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23页 |
1.4.5.2 聚乳酸的生物相容性 | 第23-24页 |
1.4.5.3 聚乳酸的改性 | 第24-25页 |
1.5 缓释载体负载药物的方法 | 第25-26页 |
1.5.1 物理法 | 第25-26页 |
1.5.2 化学法 | 第26页 |
1.6 聚乳酸载药支架的缓释机制及缓释动力学模型 | 第26-31页 |
1.6.1 扩散控释机制的动力学模型 | 第27-28页 |
1.6.2 溶胀控释机制的动力学模型(Korsmeyer模型) | 第28页 |
1.6.3 溶蚀控释机制的动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1.6.3.1 经验模型 | 第28-29页 |
1.6.3.2 机制模型 | 第29-30页 |
1.6.4 溶蚀-扩散经验模型 | 第30页 |
1.6.5 其他经典的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1.6.5.1 零级动力学模型 | 第30页 |
1.6.5.2 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1.6.5.3 Higuchi模型 | 第31页 |
1.7 模型药物利多卡因 | 第31-32页 |
1.7.1 利多卡因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31页 |
1.7.2 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 | 第31-32页 |
1.8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32-35页 |
1.8.1 利多卡因药物含量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32页 |
1.8.2 PLA载利多卡因药物支架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 第32页 |
1.8.3 PLA载利多卡因药物复合支架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 第32-33页 |
1.8.4 载药支架缓释数据的动力学模拟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3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5页 |
2.2 聚乳酸载药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36页 |
2.2.1 聚乳酸载药支架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2 聚乳酸载利多卡因支架的表征 | 第36页 |
2.3 聚乳酸载利多卡因支架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36页 |
2.4 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36-43页 |
2.4.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37-40页 |
2.4.1.1 实验步骤 | 第37-38页 |
2.4.1.2 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2.4.1.3 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标准曲线稳定性测试 | 第39-40页 |
2.4.3 盐酸对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4 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稳定性测试 | 第41页 |
2.4.5 数据处理 | 第41-43页 |
2.4.5.1 载利多卡因支架的药物释放度的测定 | 第41页 |
2.4.5.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聚乳酸载药支架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第43-55页 |
3.1 载药支架初制备 | 第43-45页 |
3.1.1 干燥时间对载药支架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2 干燥温度对载药支架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 聚乳酸载药支架制备的配方优化 | 第45-55页 |
3.2.1 单因素实验制备聚乳酸载药支架 | 第45-47页 |
3.2.1.1 聚乳酸分子量对载药支架制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1.2 聚乳酸-二恶烷浓度对载药支架制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1.3 投药比对载药支架制备的影响 | 第47页 |
3.2.2 正交实验制备聚乳酸载药支架 | 第47-55页 |
3.2.2.1 聚乳酸载药支架制备 | 第47-51页 |
3.2.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第四章 聚乳酸载药支架的缓释性能研究 | 第55-79页 |
4.1 模拟体外环境对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4.1.1 缓释介质的体积对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1.2 缓释介质的pH对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4.1.3 缓释介质的温度对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 实验材料对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57-62页 |
4.2.1 不同溶剂对载药支架缓释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2 药物分子大小对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3 聚乳酸分子量对载药支架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4 聚乳酸-二恶烷浓度对载药支架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5 投药比对载药支架缓释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正交试验聚乳酸载药支架的缓释性能 | 第62-63页 |
4.4 聚乳酸载药支架的表征 | 第63-68页 |
4.4.1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63-65页 |
4.4.2 红外(FTIR)表征 | 第65-67页 |
4.4.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67-68页 |
4.5 复合载药支架的制备及缓释性能 | 第68-74页 |
4.5.1 聚乳酸-聚乙二醇复合载药支架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 第68-70页 |
4.5.1.1 聚乳酸-聚乙二醇复合载药支架的制备 | 第68-69页 |
4.5.1.2 聚乳酸-聚乙二醇复合载药支架的缓释 | 第69-70页 |
4.5.2 聚乳酸-壳聚糖微球复合载药支架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 第70-72页 |
4.5.2.1 聚乳酸-壳聚糖微球复合载药支架的制备 | 第70-71页 |
4.5.2.2 聚乳酸-壳聚糖微球复合载药支架的缓释性能 | 第71-72页 |
4.5.3 聚乳酸-壳聚糖共混载药支架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 第72-73页 |
4.5.3.1 聚乳酸-壳聚糖共混载药支架的制备 | 第72页 |
4.5.3.2 聚乳酸-壳聚糖共混载药支架的缓释性能 | 第72-73页 |
4.5.4 聚乳酸-淀粉复合载药支架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 第73-74页 |
4.5.4.1 聚乳酸-淀粉复合载药支架的制备 | 第73页 |
4.5.4.2 聚乳酸-淀粉复合载药支架的缓释性能 | 第73-74页 |
4.6 聚乳酸载药支架的数学模型拟合 | 第74-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页 |
5.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