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1.4 基本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主要观点以及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7页 |
1.5.2 难点 | 第17页 |
1.5.3 主要观点 | 第17页 |
1.5.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页 |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理论 | 第18-19页 |
2.1.3 政策性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 第19-23页 |
2.2.1 运行机制内涵 | 第19-20页 |
2.2.2 运行基础 | 第20-21页 |
2.2.3 运行机制的特征 | 第21-23页 |
3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3.1 安徽省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情况 | 第23页 |
3.2 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进程 | 第23-25页 |
3.2.1 农业保险初步探索阶段(1982——1991) | 第24页 |
3.2.2 农业保险阶段性繁荣发展期(1991——1993) | 第24页 |
3.2.3 农业保险改革酝酿期(1994——2003) | 第24-25页 |
3.2.4 农业保险的全面发展时期(2004 年至今) | 第25页 |
3.3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 | 第25-27页 |
3.3.1 试点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3.3.2 试点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3.4 安徽省农业保险保费收支情况及对财险市场贡献分析 | 第27-31页 |
3.4.1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赔付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4.2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财险市场贡献分析 | 第28-31页 |
4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效果评价 | 第31-52页 |
4.1 基于农户视角下农业保险运行效果评价 | 第31-43页 |
4.1.1 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及风险状况 | 第31-34页 |
4.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与度 | 第34-35页 |
4.1.3 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 | 第35-37页 |
4.1.4 农户对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评价 | 第37-41页 |
4.1.5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1-43页 |
4.2 基于政府视角安徽省农业保险运行效果的分析 | 第43-48页 |
4.2.1 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 第44-45页 |
4.2.2 安徽省农险保费对农业经济指标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4.3.1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的成效 | 第48-49页 |
4.3.2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5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55页 |
5.1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 第52页 |
5.2 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支持各地特色农业 | 第52页 |
5.3 完善制度,增加农业保险的经办机构 | 第52-53页 |
5.3.1 补贴经办农险的保险公司 | 第52-53页 |
5.3.2 支持保险公司建立农业风险分散体系 | 第53页 |
5.3.3 增加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提高保险公司利润 | 第53页 |
5.4 提升农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质量 | 第53-54页 |
5.4.1 保险公司应更加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 | 第53-54页 |
5.4.2 保险公司应重点做好理赔工作 | 第54页 |
5.4.3 保险公司应加强对农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54页 |
5.5 推动农业保险业务均衡发展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A | 第60-6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