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灾害恢复力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灾害恢复力的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灾害恢复力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3 国内灾害恢复力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5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2.2.1 GIS分析技术 | 第25-26页 |
2.2.2 DEMATEL分析法 | 第26-27页 |
2.2.3 ANP评价法 | 第27-28页 |
2.2.4 转移矩阵模型 | 第28-29页 |
2.2.5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 第30-37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1页 |
3.2 基于DEMATEL方法的计算 | 第31-3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影响度与被影响度分析 | 第34-35页 |
3.3.2 中心度分析 | 第35页 |
3.3.3 原因度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评价 | 第37-52页 |
4.1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7页 |
4.2 基于ANP的指标权重计算 | 第37-41页 |
4.3 指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41-51页 |
4.3.1 自然维 | 第42-44页 |
4.3.2 社会维 | 第44-46页 |
4.3.3 经济维 | 第46-47页 |
4.3.4 技术维 | 第47-49页 |
4.3.5 管理维 | 第49-51页 |
4.4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评价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化分析 | 第52-63页 |
5.1 恢复力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 第52-56页 |
5.1.1 格网单元恢复力指数变化分析 | 第52-55页 |
5.1.2 市县单元恢复力指数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5.2 恢复力等级时空变化分析 | 第56-59页 |
5.2.1 格网单元恢复力等级变化分析 | 第56-59页 |
5.2.2 市县单元恢复力等级变化分析 | 第59页 |
5.3 恢复力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59-63页 |
5.3.1 景观水平上恢复力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 第59-60页 |
5.3.2 类型水平上恢复力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5.3.3 恢复力景观质心的变化分析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6.1 结论 | 第63-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