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车辆自组织网络容量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无线自组织网络容量的定义第15-17页
    1.3 车辆自组织网传输容量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认知车辆自组织网络传输容量研究现状第18-20页
    1.5 论文工作与章节安排第20-25页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1.5.2 论文章节安排第22-25页
第二章 车辆自组织网络模型第25-39页
    2.1 车辆自组织网络第25-35页
        2.1.1 VANET基本特征第25-26页
        2.1.2 街道模型第26-27页
        2.1.3 车辆移动模型第27-28页
        2.1.4 信息传播模型第28-32页
        2.1.5 IEEE 802.11pMAC层接入机制第32-34页
        2.1.6 车辆自组织网络的研究挑战第34-35页
    2.2 认知车辆自组织网络第35-37页
        2.2.1 认知VANET基本架构第35-36页
        2.2.2 认知VANET关键技术第36-37页
    2.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基于多信道的VANET广播容量分析第39-51页
    3.1 系统模型第40-42页
        3.1.1 泊松点过程第40页
        3.1.2 节点分布和信道模型第40-42页
        3.1.3 性能指标第42页
    3.2 VANET广播传输容量第42-48页
        3.2.1 子信道数N的最优值第43-45页
        3.2.2 不同衰落信道下的VANET广播传输容量第45-46页
        3.2.3 存在窃听的VANET安全广播传输容量第46-48页
    3.3 数值结果及分析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线型单播VANET传输容量分析第51-67页
    4.1 系统模型与度量准则第52-54页
        4.1.1 直线型VANET场景模型第52-53页
        4.1.2 信道接入机制第53-54页
        4.1.3 性能指标第54页
    4.2 问题和算法概述第54-58页
        4.2.1 线型VANET的传输容量临界条件第54-56页
        4.2.2 线型VANET的传输容量估计结果第56-58页
    4.3 瑞利衰落环境下线型VANET传输容量第58-63页
        4.3.1 传输机会第59页
        4.3.2 最大活跃发送节点密度第59-60页
        4.3.3 线型VANET传输容量第60-63页
    4.4 仿真结果与数值分析第63-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线型认知VANET传输容量分析第67-91页
    5.1 系统模型第68-72页
        5.1.1 基于蜂窝上行频谱的认知VANET模型第68-69页
        5.1.2 节点分布与信道模型第69-70页
        5.1.3 机会频谱接入机制第70-72页
    5.2 认知VANET传输机会分析第72-78页
        5.2.1 基于载波侦听的认知VANET传输机会第72-76页
        5.2.2 基于业务优先级的认知VANET传输机会第76-78页
    5.3 认知VANET传输容量分析第78-81页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81-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网格型认知VANET网络容量分析第91-107页
    6.1 系统模型与度量准则第91-95页
        6.1.1 城市道路布局第91-93页
        6.1.2 节点分布和信道模型第93-94页
        6.1.3 网络信道容量度量准则第94-95页
    6.2 基于保护区域的主网络下行信道容量分析第95-98页
        6.2.1 主网络内干扰第95-96页
        6.2.2 CSMA/CA协议下次网络干扰第96-98页
    6.3 基于载波侦听的次网络信道容量分析第98-100页
        6.3.1 主网络干扰第98-99页
        6.3.2 CSMA/CA协议下次网络内干扰第99-100页
    6.4 数值结果及分析第100-104页
    6.5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07-111页
    7.1 论文总结第107-109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1页
附录 英文缩略词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向中继协作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群智感知的低功耗蓝牙室内定位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