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关于环境治理和政企互动的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关于环境治理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 关于政企互动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 第15-23页 |
一、环境治理 | 第15-16页 |
(一) 环境治理概念 | 第15页 |
(二) 我国环境治理的特性 | 第15-16页 |
二、政企互动 | 第16-19页 |
(一) 政府与政府职能 | 第16-17页 |
(二) 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17-18页 |
(三) 环境治理中的政企互动 | 第18-19页 |
三、相关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一) 共生理论 | 第19-20页 |
(二) 治理理论与善治理论 | 第20-21页 |
(三) 协同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钢铁企业环境治理中政企互动的现实需要及功能 | 第23-26页 |
一、钢铁企业环境治理中政企互动的现实需要 | 第23-24页 |
(一) 治理环境的目标一致性 | 第23页 |
(二) 经济绩效的共同需求 | 第23-24页 |
(三) 化解“中国式邻避困局”的需求 | 第24页 |
二、钢铁企业环境治理中政企互动的功能 | 第24-26页 |
(一) 有利于促进政企关系健康发展 | 第24页 |
(二) 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第24-25页 |
(三) 有利于提升政府及企业形象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南京钢铁企业在环境治理中政企互动的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一、钢铁企业环境治理中政企互动的基本状况 | 第26页 |
二、钢铁企业环境治理中政企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污染信息不对称 | 第26-27页 |
(二) 双方互动缺乏多元衔接 | 第27-28页 |
(三) 经济手段刺激不足 | 第28页 |
(四) 双方互动面临的法制困境 | 第28-29页 |
三、案例分析:南京市“青奥蓝”事件 | 第29-32页 |
(一) 事件中政府与钢铁企业的博弈 | 第29-30页 |
(二) 政府强制手段下的弊端 | 第30-31页 |
(三) 环境治理中政企间的“同谋”或“零和”关系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钢铁企业环境治理中政企互动的策略探讨 | 第32-38页 |
一、构建政企互动信息平台 | 第32-33页 |
(一) 搭建环境信息互联网沟通平台 | 第32页 |
(二) 建立规范的媒体、公众监督机制 | 第32-33页 |
二、完善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 | 第33-35页 |
(一) 建立第三方委托治污机制 | 第33-34页 |
(二) 通过政府牵头构建循环经济 | 第34-35页 |
(三) 推进行业协会介入管理 | 第35页 |
三、合理运用政企环境治理中的经济调控手段 | 第35-36页 |
(一) 建立政府严格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 第35-36页 |
(二) 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制度 | 第36页 |
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行监管 | 第36-38页 |
(一) 完善环保法规、奠定互动基础 | 第36-37页 |
(二) 加强执行监管、规范政企行为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