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目标及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分权理论视角下的考试权 | 第22-48页 |
一、西方权力分立理论概述 | 第22-25页 |
(一) 西方古代分权思想概述 | 第22-23页 |
(二) 洛克的二权分立理论 | 第23-24页 |
(三)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 第24-25页 |
二、中国传统分权思想萌芽 | 第25-28页 |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分立思想 | 第25-26页 |
(二) 秦汉、三国时期的君主权力制约思想 | 第26-27页 |
(三) 唐宋时期的权力制约思想概述 | 第27页 |
(四) 明清时期的权力制约思想概述 | 第27-28页 |
三、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 第28-33页 |
(一) 孙中山对西方分权理论的批判与吸收 | 第28-29页 |
(二) 五权宪法的提出 | 第29-32页 |
(三) 孙中山的宪政路线 | 第32-33页 |
四、考试权概念及其内涵、功能 | 第33-48页 |
(一) “考试权”源起及其应用 | 第33-36页 |
(二) 考试权的概念 | 第36-37页 |
(三) 考试权所体现的自然价值原则 | 第37-41页 |
(四) 考试权的功能 | 第41-44页 |
(五) 考试院在实践中承载的寄托 | 第44-48页 |
第二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历史溯源 | 第48-76页 |
一、民国时期考试院的发展概况 | 第48-56页 |
(一) 创设时期 | 第48-52页 |
(二) 起步发展时期 | 第52-55页 |
(三) 曲折发展时期 | 第55-56页 |
(四) 行宪后的调整变轨发展时期 | 第56页 |
二、民国时期考试院的组织体制 | 第56-58页 |
(一) 考试院及其分支机构职权的立法规定 | 第56-57页 |
(二) 考试院的组织机构体系 | 第57-58页 |
三、考试院的运行状况 | 第58-71页 |
(一) 健全法规体系 | 第59-62页 |
(二) 履行考选职能 | 第62-66页 |
(三) 履行铨叙职能 | 第66-71页 |
四、民国考试院制度的现实及理论困境 | 第71-76页 |
(一) 考试院与其他机关的利益博弈 | 第71-72页 |
(二) 公职候选人考试的存废之争 | 第72-74页 |
(三) 考试制度的复古与创新之间的纠结 | 第74页 |
(四) 考试院制度的顶层设计与现实国情的脱节 | 第74-76页 |
第三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的文本分析 | 第76-105页 |
一、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宪法”渊源 | 第76-79页 |
(一)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的考试院制度 | 第76-77页 |
(二)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中的考试院制度 | 第77-78页 |
(三) 历次台湾地区“宪法”增修条文中的“考试院”制度 | 第78-79页 |
二、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律渊源 | 第79-98页 |
(一)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律目录 | 第79-85页 |
(二) 台湾地区“考试院”部分现行法律 | 第85-98页 |
三、台湾地区“考试院”其他法律渊源 | 第98-100页 |
(一)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规命令渊源 | 第98-99页 |
(二)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行政规则渊源 | 第99-100页 |
四、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的立法现状 | 第100-105页 |
(一) 立法规模相对庞大,分类比较精细 | 第100-102页 |
(二) 立法过程相对连续,修订相对频繁 | 第102-104页 |
(三) 立法质量相对较高,法治意识较强 | 第104-105页 |
第四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治实践 | 第105-127页 |
一、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治实践背景 | 第105-115页 |
(一) 历次“宪改”的立法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 第106-110页 |
(二) 历次“宪改”中的“考试院” | 第110-112页 |
(三) 台湾地区民主政治宏观背景对“考试院”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二、台湾地区“考试院”的组织改革 | 第115-120页 |
(一) 法定基本架构 | 第116页 |
(二) “考试院会议” | 第116-117页 |
(三) 典试委员会 | 第117页 |
(四) “人事制度与兴革规划小组” | 第117-118页 |
(五) “考试院”管辖对象 | 第118-120页 |
三、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机制变革 | 第120-127页 |
(一) 革新人事管理制度 | 第120-122页 |
(二) 恢复公职候选人考试 | 第122-124页 |
(三) 调整铨叙履职方式 | 第124-125页 |
(四) 改进丰富考试技术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困境与出路 | 第127-149页 |
一、“考试权”备受争议的诸种原因 | 第127-132页 |
(一) “权能分治”的法理界分不够清晰 | 第128-129页 |
(二) 铨叙职能的叠合问题比较突出 | 第129-131页 |
(三) 考试权独立的生存空间备受挤压 | 第131-132页 |
二、“修宪界限”论争及其对“考试院”的影响 | 第132-137页 |
(一) “修宪界限论”的主要观点 | 第132-134页 |
(二) 台湾地区“修宪”产生的情境变化 | 第134-135页 |
(三) 台湾地区采行的“修宪边界”立场态度 | 第135-136页 |
(四) “修宪边界”立场对“考试院”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三、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对“考试院”的影响 | 第137-141页 |
(一) 民进党执政理念对“考试院”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二) 政党轮替催生现代文官制度 | 第138-139页 |
(三) “考试院”与“行政中立法”的创制 | 第139-141页 |
四、“考试院”现行运作制度有待补全、调整的若干方面 | 第141-149页 |
(一) “考试独立”有待规范 | 第141-143页 |
(二) 训练业务范围有待厘清 | 第143-144页 |
(三) 考绩职能发挥有待改进 | 第144-145页 |
(四) 弹性用人政策有待完善 | 第145-149页 |
第六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资鉴 | 第149-166页 |
一、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资鉴意义 | 第149-153页 |
(一) 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激发社会活力 | 第150-151页 |
(二) 整合统一培训资源,提升治理能力 | 第151-152页 |
(三) 加强政绩督考课责,提升政府效率 | 第152-153页 |
二、在深化考试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鉴意义 | 第153-157页 |
(一) 创新考试文化思想 | 第153-155页 |
(二) 丰富考试内容方法 | 第155-156页 |
(三) 完善考试监督机制 | 第156页 |
(四) 营造理性文化环境 | 第156-157页 |
三、在提升国家公务员专业化建设水平方面的资鉴意义 | 第157-162页 |
(一) 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体系 | 第158-159页 |
(二) 推进分类考试,完善公务员分级考试制度 | 第159-160页 |
(三) 健全考试法规体系,提升公务员管理法治化水平 | 第160-161页 |
(四) 增强公务员考试资源的“效益理念” | 第161-162页 |
四、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资鉴意义 | 第162-166页 |
(一) 建立国家公职人员任职资格考试 | 第162-163页 |
(二) 优化选贤任能机制 | 第163页 |
(三) 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力 | 第163-166页 |
结语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