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东北学生教育救济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1-21页 |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1. 理论价值 | 第12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籍留学生的研究 | 第14-15页 |
| 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助体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四)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1. 抗战时期 | 第16页 |
| 2. 东北地区 | 第16页 |
| 3. 东北学生 | 第16-17页 |
| 4. 教育救济 | 第17页 |
| 5. 入关 | 第17页 |
| 6. 关内(外)救济 | 第17页 |
| (五)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 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 (六)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1. 历史文献法 | 第19页 |
| 2. 计量史学法 | 第19-20页 |
| 3. 叙事研究法 | 第20-21页 |
| 一、“九一八”事变后对东北学生教育救济的迫切性 | 第21-30页 |
| (一) 日寇对东北教育的破坏 | 第21-22页 |
| (二) 东北学生流亡之情形 | 第22-25页 |
| (三) 日寇奴化教育的实施 | 第25-27页 |
| (四) 日人对东北学子的拉拢 | 第27-30页 |
| 二、国民政府教育救济东北学生政策及措施 | 第30-37页 |
| (一) 教育救济政策的出台及演变 | 第30-32页 |
| 1. 前期(1931-1937) | 第30-31页 |
| 2. 后期(1937-1945) | 第31-32页 |
| (二) 教育救济机构的设立与运作 | 第32-37页 |
| 1. 教育救济机构的设立 | 第33-34页 |
| 2. 教育救济机构的运作 | 第34-37页 |
| 三、国民政府对关内东北籍学子的教育救济 | 第37-59页 |
| (一) 对入关东北学生的教育救济 | 第37-53页 |
| 1. 安插东北学生借读关内各校 | 第37-38页 |
| 2. 免收学费 | 第38-40页 |
| 3. 发放补助费 | 第40-44页 |
| 4. 特设专收学校 | 第44-46页 |
| 5. 举办“升学转学考试” | 第46-48页 |
| 6. 设“升学补习班” | 第48-49页 |
| 7. 指导训练东北学生 | 第49-51页 |
| 8. 设立辅导班 | 第51-53页 |
| (二) 对东北学校在关内开办的教育救济 | 第53-59页 |
| 1. 对“东北大学”的教育救济 | 第53-56页 |
| 2. 对“东北中学”的教育救济 | 第56-59页 |
| 四、国民政府对关外东北籍学子的教育救济 | 第59-70页 |
| (一) 正式的救济举措 | 第59-65页 |
| 1. 督导、招致东北学子入关求学 | 第59-64页 |
| 2. 潜入东北招考学生 | 第64-65页 |
| (二) 短期的救济举措 | 第65-70页 |
| 1. 劝导东北学子入关求学 | 第66-67页 |
| 2. 成立“读书会” | 第67-68页 |
| 3. 引导加入抗日组织或机构 | 第68-70页 |
| 五、国民政府对海外东北籍学子的教育救济 | 第70-78页 |
| (一) 日本东北籍留学生 | 第70-72页 |
| 1. 已归国的留日学生 | 第70-71页 |
| 2. 未归国的留日学生 | 第71-72页 |
| 3. 即将归国的留日学生 | 第72页 |
| (二) 欧美东北籍留学生 | 第72-78页 |
| 1. 拨款救济 | 第73页 |
| 2. 发放补助费 | 第73-75页 |
| 3. 举行留学考试 | 第75-78页 |
| 六、国民政府对东北学生教育救济的成效与评价 | 第78-83页 |
| (一) 教育救济的积极成效 | 第78-81页 |
| (二) 教育救济的不足之处 | 第81-83页 |
| 结语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