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临床药理论文

中药治疗肝郁脾虚IBS-D的临床观察及疗效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9页
Abstract第9-20页
引言第23-25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25-35页
    第一节 IBS的中医学认识第25-26页
        一、IBS的中医学概述第25页
        二、IBS的病因病机第25-26页
        三、IBS的的中医辨证治疗第26页
    第二节 IBS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第26-31页
        一、IBS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第26-28页
        二、IBS的发病机制第28页
        三、IBS的辅助检查及诊断标准第28-30页
        四、IBS的现代医学治疗第30-31页
    第三节 研究背景第31-35页
        一、“肝主疏泄”功能失调的中西医研究第31-32页
        二、“肝主疏泄”功能失调与脑-肠轴的研究第32-34页
        三、脑-肠轴概念的中医学认识第34-35页
第二章 肝郁脾虚型IBS-D临床疗效研究第35-74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第35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5-42页
        一、研究对象第35页
        二、研究方法第35-42页
    第三节 研究结果第42-67页
        一、病例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第42页
        二、两组基线比较第42-46页
        三、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第46-67页
    第四节 分析讨论第67-74页
        一、患者一般情况讨论第67-68页
        二、临床证候疗效的讨论第68-73页
        三、临床疗效与肝脾相关的讨论第73-74页
第三章 中药干预对肝郁脾虚IBS-D的脑肠肽影响第74-90页
    第一节 肝郁脾虚IBS—D的脑肠肽研究第74-83页
        一、研究目的第74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第74-75页
        三、研究结果第75-79页
        四、分析讨论第79-83页
    第二节 疗效和脑-肠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83-90页
        一、研究目的第83页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第83页
        三、研究结果第83-86页
        四、分析讨论第86-90页
结语第90-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0页
附录第100-147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统计学审核证明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香辣蟹常温保鲜包装工艺及货架期
下一篇:基于聚乙烯醇/二乙醇胺的LDPE选择性渗透膜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