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滨江湿地景观的研究与案例分析--以马鞍山市滨江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综述 | 第8-14页 |
1.1 滨江湿地相关概述 | 第8-10页 |
1.1.1 湿地定义 | 第8页 |
1.1.2 湿地分类 | 第8-10页 |
1.1.3 滨江湿地定义 | 第10页 |
1.2 湿地景观相关概述 | 第10-11页 |
1.2.1 湿地景观 | 第10-11页 |
1.2.2 湿地植物景观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滨江湿地景观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3.1 国外滨江湿地研究动态 | 第12页 |
1.3.2 国内滨江湿地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2 引言 | 第14-1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3 滨江湿地景观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3.1 湿地功能 | 第18页 |
3.2 滨江湿地景观的基本要素 | 第18-19页 |
3.2.1 水 | 第18页 |
3.2.2 植物 | 第18页 |
3.2.3 生物栖息地 | 第18-19页 |
3.2.4 驳岸 | 第19页 |
3.2.5 道路及景观辅助设施 | 第19页 |
3.3 滨江湿地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 | 第19页 |
3.3.1 生态恢复理论 | 第19页 |
3.3.2 群落演替理论 | 第19页 |
3.3.3 园林美学理论 | 第19页 |
3.4 滨江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 第19-21页 |
3.4.1 生态保护原则 | 第19-20页 |
3.4.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0页 |
3.4.3 形式美学原则 | 第20页 |
3.4.4 弹性适应原则 | 第20-21页 |
4 长江中下游滨江湿地景观现状 | 第21-37页 |
4.1 长江流域湿地概述 | 第21-22页 |
4.2 长江中下游滨江湿地现状 | 第22-24页 |
4.2.1 湿地现状 | 第22-23页 |
4.2.2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4.3 湿地景观实例分析 | 第24-31页 |
4.3.1 武汉汉口江滩公园 | 第24-26页 |
4.3.2 芜湖滨江公园 | 第26-27页 |
4.3.3 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 | 第27-29页 |
4.3.4 上海后滩公园 | 第29-31页 |
4.4 滨江湿地景观规划小结 | 第31-32页 |
4.4.1 生态为主的保护规划 | 第31页 |
4.4.2 水位变动的动态规划 | 第31-32页 |
4.4.3 结合沿江地域特色规划 | 第32页 |
4.4.4 带状地形规划 | 第32页 |
4.5 单项规划 | 第32-37页 |
4.5.1 健康安全的水系规划 | 第32-33页 |
4.5.2 生态为主的植物规划 | 第33-34页 |
4.5.3 保护优先的生物栖息地 | 第34页 |
4.5.4 自然为主的驳岸规划 | 第34-35页 |
4.5.5 注重安全的道路与景观设施规划 | 第35-37页 |
5 马鞍山滨江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第37-43页 |
5.1 项目概述 | 第37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37页 |
5.3 设计定位 | 第37-38页 |
5.4 总体布局 | 第38页 |
5.5 景观要素规划 | 第38-42页 |
5.5.1 水域规划 | 第38-39页 |
5.5.2 植物规划 | 第39-40页 |
5.5.3 生物栖息地规划 | 第40页 |
5.5.4 驳岸规划 | 第40-42页 |
5.5.5 道路及景观辅助设施规划 | 第42页 |
5.6 小结 | 第42-4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6.1 总结 | 第43-44页 |
6.2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