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13-15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课题研究的目标 | 第14页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第2章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一般原理 | 第15-25页 |
2.1 探望权的内涵 | 第15-18页 |
2.1.1 探望权的性质 | 第16-18页 |
2.1.2 探望权制度设计的目的 | 第18页 |
2.2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一般原理 | 第18-25页 |
2.2.1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执行标的 | 第19-20页 |
2.2.2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基本原则 | 第20-22页 |
2.2.3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4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 第23-24页 |
2.2.5 探望权案件强制执行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探望权案件执行现状分析 | 第25-35页 |
3.1 探望权执行案件类型化 | 第25-30页 |
3.1.1 协助义务人阻碍探望 | 第26-27页 |
3.1.2 子女拒绝探望 | 第27-28页 |
3.1.3 第三人阻碍探望 | 第28页 |
3.1.4 探望的内容存在争议或不明确 | 第28-30页 |
3.2 我国探望权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 第30-35页 |
3.2.1 申请人申请执行难 | 第30-31页 |
3.2.2 协助义务人协助难 | 第31-32页 |
3.2.3 法院强制执行难 | 第32-35页 |
第4章 国外探望权案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 | 第35-39页 |
4.1 美国探望权案件执行制度的研究与借鉴 | 第35-36页 |
4.2 德国探望权案件执行制度的研究与借鉴 | 第36-37页 |
4.3 日本探望权案件执行制度的研究与借鉴 | 第37-3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探望权案件执行制度的构想 | 第39-48页 |
5.1 完善探望权案件执行前置程序 | 第39-41页 |
5.1.1 完善探望权案件审理程序 | 第39-40页 |
5.1.2 明确子女最大利益原则 | 第40页 |
5.1.3 将调解作为探望权执行的必经程序 | 第40-41页 |
5.2 健全探望权案件执行程序 | 第41-43页 |
5.2.1 明确启动执行程序的标准 | 第41-42页 |
5.2.2 扩大探望权强制执行的申请主体范围 | 第42页 |
5.2.3 扩大协助执行义务人的范围 | 第42-43页 |
5.2.4 引入虚拟探望,创新探望权执行方式 | 第43页 |
5.3 完善探望权案件执行保障性措施 | 第43-45页 |
5.3.1 训诫 | 第43-44页 |
5.3.2 罚款、责令支付迟延履行金 | 第44页 |
5.3.3 拘留 | 第44页 |
5.3.4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 第44-45页 |
5.4 完善探望权案件执行辅助性措施 | 第45-48页 |
5.4.1 暂时性交付抚养和变更抚养关系 | 第45页 |
5.4.2 赋予执行机关对探望方式、时间、地点等问题的裁决权 | 第45-46页 |
5.4.3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探望权案件的执行工作 | 第46页 |
5.4.4 创设探望监督人及执行回访制度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