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

高效棉酚降解菌的筛选及黑曲霉AN-1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主要缩写词第11-12页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 棉粕的应用现状第12-13页
        1.1 棉粕的生产工艺第12-13页
        1.2 棉粕在饲料中的应用第13页
    2 棉粕的营养价值及有毒有害物质第13-16页
        2.1 棉粕的营养价值第13-14页
        2.2 棉粕中的毒害物质第14-16页
    3 游离棉酚对动物的危害第16-18页
        3.1 棉酚的毒性作用第16-17页
        3.2 棉酚对动物生殖性能的影响第17-18页
    4 棉酚的检测及脱毒方法第18-21页
        4.1 棉酚的检测方法第18页
        4.2 棉粕的脱毒方法第18-21页
    5 微生物脱毒机理的研究第21-23页
1 引言第23-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41页
    2.1 试验材料第24页
    2.2 试验主要仪器第24-25页
    2.3 试验主要试剂第25-26页
    2.4 试验主要培养基第26页
    2.5 棉酚降解菌的选育鉴定及降解效果的分析第26-32页
        2.5.1 菌种筛选方法第26-27页
        2.5.2 棉酚降解菌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27页
        2.5.3 棉酚降解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7-30页
        2.5.4 棉酚降解菌对棉粕的发酵第30-31页
        2.5.5 游离棉酚(FG)降解率的测定第31-32页
    2.6 棉酚降解菌黑曲霉AN-1培养条件的研究第32-34页
        2.6.1 不同pH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32-33页
        2.6.2 不同碳源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33-34页
        2.6.3 不同温度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34页
        2.6.4 不同浓度棉酚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34页
    2.7 棉酚降解菌AN-1转录组学的研究第34-41页
        2.7.1 样品的准备第34-35页
        2.7.2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第35-39页
        2.7.3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第39-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64页
    3.1 棉酚降解菌的选育鉴定及降解效果的分析第41-49页
        3.1.1 棉酚降解菌株的筛选第41页
        3.1.2 棉酚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1-44页
        3.1.3 电镜观察游离棉酚对菌株的影响第44-47页
        3.1.4 不同菌种的生长曲线第47页
        3.1.5 游离棉酚(FG)含量的测定第47-49页
    3.2 棉酚降解菌黑曲霉AN-1培养条件的研究第49-55页
        3.2.1 不同pH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49-50页
        3.2.2 不同碳源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50-52页
        3.2.3 不同温度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52-54页
        3.2.4 不同浓度棉酚对黑曲霉AN-1生长的影响第54-55页
    3.3 棉酚降解菌AN-1转录组学的研究第55-64页
        3.3.1 RNA样品质量检测第55-56页
        3.3.2 差异基因的筛选第56-58页
        3.3.3 Unigene GO注释第58-59页
        3.3.4 KEGG分析结果第59-60页
        3.3.5 结点基因的筛选第60-61页
        3.3.6 荧光定量PCR验证第61-64页
4 讨论第64-68页
    4.1 棉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效果的分析第64-65页
        4.1.1 棉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第64页
        4.1.2 棉酚降解菌对棉酚的降解效果第64-65页
    4.2 棉酚降解菌黑曲霉AN-1培养条件的研究第65-66页
        4.2.1 不同pH对黑曲霉AN-1的影响第65页
        4.2.2 不同碳源对黑曲霉AN-1的影响第65页
        4.2.3 不同温度对黑曲霉AN-1的影响第65-66页
        4.2.4 棉酚浓度对黑曲霉AN-1的影响第66页
    4.3 棉酚降解菌AN-1转录组学的研究第66-68页
        4.3.1 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第66页
        4.3.2 Unigene GO注释第66-67页
        4.3.3 KEGG分析第67页
        4.3.4 结点基因分析第67-68页
5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肪干细胞微泡miR-31在旁分泌促血管再生中的作用
下一篇:原发性肝癌预后相关的免疫病理学和临床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