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26页 |
1.2.1 知识转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2 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6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3.2 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26-2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第2章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及其知识转移研究体系设计 | 第31-53页 |
2.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分析 | 第31-46页 |
2.1.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特点分析 | 第31-35页 |
2.1.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实证分析 | 第35-46页 |
2.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体系设计 | 第46-52页 |
2.2.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内涵及内容 | 第46页 |
2.2.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动因分析 | 第46-48页 |
2.2.3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 第48-50页 |
2.2.4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研究体系 | 第50-5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 第53-70页 |
3.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概述 | 第53-54页 |
3.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第54-61页 |
3.2.1 知识发送方粘滞 | 第54-55页 |
3.2.2 知识接收方粘滞 | 第55-56页 |
3.2.3 主体距离粘滞 | 第56-57页 |
3.2.4 主体关系粘滞 | 第57页 |
3.2.5 知识转移过程粘滞 | 第57-58页 |
3.2.6 知识特征显著性 | 第58-59页 |
3.2.7 行为控制机制对知识粘滞与知识转移效果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59-60页 |
3.2.8 结果控制机制对知识粘滞与知识转移效果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60页 |
3.2.9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60-61页 |
3.3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 第61-69页 |
3.3.1 数据收集与变量度量 | 第61-62页 |
3.3.2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62-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能力分析 | 第70-95页 |
4.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能力内涵 | 第70-72页 |
4.1.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能力内涵界定 | 第70-71页 |
4.1.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能力构成 | 第71-72页 |
4.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能力模型 | 第72-82页 |
4.2.1 知识转移环境能力 | 第72-75页 |
4.2.2 知识转移过程能力 | 第75-79页 |
4.2.3 知识转移设施能力 | 第79-81页 |
4.2.4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能力概念模型 | 第81-82页 |
4.3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能力的测度 | 第82-94页 |
4.3.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2-86页 |
4.3.2 基于方法集的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能力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86-89页 |
4.3.3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能力的实证分析 | 第89-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风险分析 | 第95-122页 |
5.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 第95-96页 |
5.1.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的内涵 | 第95-96页 |
5.1.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的分类 | 第96页 |
5.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的识别 | 第96-106页 |
5.2.1 扎根理论在知识转移风险识别中的适用性 | 第96-97页 |
5.2.2 研究方法的数据收集 | 第97-99页 |
5.2.3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 第99-106页 |
5.3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的控制 | 第106-117页 |
5.3.1 知识转移风险控制的演化博弈基本假设 | 第107页 |
5.3.2 知识转移风险控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107-110页 |
5.3.3 知识转移风险控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第110-117页 |
5.4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风险控制措施 | 第117-121页 |
5.4.1 知识转移物理风险控制措施 | 第118页 |
5.4.2 知识转移事理风险控制措施 | 第118-119页 |
5.4.3 知识转移人理风险控制措施 | 第119-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绩效评价 | 第122-146页 |
6.1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绩效评价原则 | 第122-123页 |
6.2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23-129页 |
6.2.1 基于文献萃取法的指标体系初始构建 | 第123-125页 |
6.2.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体系二次构建 | 第125-128页 |
6.2.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28-129页 |
6.3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29-134页 |
6.3.1 改进突变级数法原理 | 第129-130页 |
6.3.2 改进突变级数模型构建步骤 | 第130-134页 |
6.4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134-145页 |
6.4.1 数据收集 | 第134页 |
6.4.2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实证分析 | 第134-14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7章 推动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保障性措施 | 第146-158页 |
7.1 推动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政府行为措施 | 第146-150页 |
7.1.1 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政策环境 | 第147-148页 |
7.1.2 积极推广知识产权策略 | 第148-149页 |
7.1.3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 第149-150页 |
7.2 推动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中小企业行为措施 | 第150-157页 |
7.2.1 谨慎选择合作创新伙伴 | 第151-152页 |
7.2.2 积极推行知识标准化策略 | 第152-153页 |
7.2.3 建立健全知识转移管理系统 | 第153-154页 |
7.2.4 营造利于知识转移的环境氛围 | 第154-156页 |
7.2.5 完善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 | 第156-15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结论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