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随机前沿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科技资源配置理论 | 第18-22页 |
2.1 科技资源理论 | 第18-20页 |
2.1.1 科技资源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科技资源的特性 | 第18-19页 |
2.1.3 科技资源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 科技资源配置理论 | 第20-22页 |
2.2.1 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2 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 | 第21-22页 |
第3章 随机前沿理论 | 第22-27页 |
3.1 生产函数 | 第22-23页 |
3.1.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第22页 |
3.1.2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第22-23页 |
3.2 前沿分析法 | 第23-25页 |
3.2.1 数据包络法 | 第23页 |
3.2.2 随机前沿法 | 第23-24页 |
3.2.3 随机前沿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比较 | 第24-25页 |
3.3 多产出随机前沿 | 第25-27页 |
第4章 四川省科技资源配置现状 | 第27-35页 |
4.1 科技资源投入现状 | 第27-29页 |
4.1.1 人力资源 | 第27-28页 |
4.1.2 财力资源 | 第28-29页 |
4.2 科技资源产出现状 | 第29-32页 |
4.2.1 直接产出 | 第29-31页 |
4.2.2 间接产出 | 第31-32页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5页 |
4.3.1 高质量人员投入比例偏低,区域分布失衡 | 第32页 |
4.3.2 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科技力量分散 | 第32-33页 |
4.3.3 经费来源结构较为单一 | 第33页 |
4.3.4 配置结构相对失衡 | 第33-34页 |
4.3.5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 第34-35页 |
第5章 四川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 第35-47页 |
5.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9页 |
5.1.1 指标初选 | 第35-36页 |
5.1.2 指标筛选 | 第36-38页 |
5.1.3 指标检验 | 第38-39页 |
5.2 基于面板数据的四川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第39-47页 |
5.2.1 综合效率评价 | 第39-43页 |
5.2.2 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第6章 提高四川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2页 |
6.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素质 | 第47-48页 |
6.1.1 整合现有科技人力资源 | 第47页 |
6.1.2 培养、引进人才并举 | 第47页 |
6.1.3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第47-48页 |
6.2 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 第48-49页 |
6.2.1 拓宽融资投资渠道 | 第48页 |
6.2.2 加强经费管理 | 第48-49页 |
6.2.3 优化经费投入配置结构 | 第49页 |
6.3 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49-50页 |
6.3.1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 第49-50页 |
6.3.2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第50页 |
6.3.3 建立科学数据与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第50页 |
6.4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 第50-52页 |
6.4.1 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 第50页 |
6.4.2 着力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 第50-51页 |
6.4.3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