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模式的综述 | 第13-14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内部控制审计演变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2.1 内部控制审计来源——传统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2.1.1 信息不对称双方的利益博弈 | 第17页 |
2.1.2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 经济制度转变推进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创新 | 第18-20页 |
2.2.1 经济制度更迭转变利益相关者目标取向 | 第18-19页 |
2.2.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转型路径 | 第19-20页 |
2.3 基于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理论 | 第20-23页 |
2.3.1 内部控制目标——降低交易风险 | 第20页 |
2.3.2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鉴证内部控制有效性 | 第20-21页 |
2.3.3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现机理 | 第21-23页 |
第3章 信息技术行业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23-38页 |
3.1 信息技术行业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3.1.1 信息技术行业内部控制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1.2 信息技术行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 | 第24-25页 |
3.2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标准 | 第25-27页 |
3.2.1 现有国内外主要的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3.2.2 以目标导向为基准的审计标准 | 第26-27页 |
3.3 目标导向原则 | 第27页 |
3.4 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3页 |
3.4.1 内部控制有效性报告目标的指标选取 | 第28页 |
3.4.2 内部控制有效性合规性目标的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3.4.3 内部控制有效性资产安全目标的指标选取 | 第29页 |
3.4.4 内部控制有效性经营目标的指标选取 | 第29-30页 |
3.4.5 内部控制有效性战略目标的指标选取 | 第30页 |
3.4.6 内部控制有效性风险控制目标的指标选取 | 第30-32页 |
3.4.7 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结构 | 第32-33页 |
3.5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 | 第33-38页 |
3.5.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3.5.2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第35-38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38-58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8页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 第38-48页 |
4.2.1 数据预处理 | 第38-39页 |
4.2.2 网络结构的建立 | 第39-40页 |
4.2.3 传输函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4.2.4 网络训练 | 第41-47页 |
4.2.5 网络测验 | 第47-48页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8页 |
4.3.1 评价结果 | 第48-54页 |
4.3.2 评价分析 | 第54-58页 |
第5章 对策及建议 | 第58-64页 |
5.1 启用战略预算系统 | 第58页 |
5.2 引入发展与风险共生的管理思想,制定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 | 第58-59页 |
5.3 上市公司成立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引导内部加强自律能力 | 第59-62页 |
5.3.1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综合能力 | 第60-61页 |
5.3.2 加大力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 第61-62页 |
5.4 强制企业对外披露内部控制非财务信息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