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单片地下连续墙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单片地下连续墙基础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单片地下连续墙基础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闭合地下连续墙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3.1 国外闭合地下连续墙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2 国内闭合地下连续墙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 | 第18-28页 |
2.1 地下连续墙的特点 | 第18-19页 |
2.1.1 地下连续墙的优点 | 第18页 |
2.1.2 地下连续墙的缺点 | 第18-19页 |
2.1.3 地下连续墙的用途 | 第19页 |
2.2 地下连续墙的分类 | 第19-20页 |
2.3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 第20-28页 |
2.3.1 测量放样 | 第20-21页 |
2.3.2 导墙施工 | 第21页 |
2.3.3 泥浆配置 | 第21-23页 |
2.3.4 开挖槽段 | 第23-24页 |
2.3.5 清孔 | 第24页 |
2.3.6 土渣和废浆的处理 | 第24-25页 |
2.3.7 钢筋笼的制作和吊装 | 第25-26页 |
2.3.8 水下混凝土浇筑 | 第26-28页 |
3 地下连续墙竖向承载性状分析 | 第28-50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ANSYS软件及有限元方法介绍 | 第28-30页 |
3.2.1 ANSYS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3.2.2 有限元方法介绍 | 第29-30页 |
3.3 地下连续墙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30页 |
3.3.2 计算范围 | 第30页 |
3.3.3 算例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 第30-33页 |
3.3.4 地下连续墙极限荷载的确定 | 第33-34页 |
3.4 竖向荷载作用下地下连续墙承载性状分析 | 第34-49页 |
3.4.1 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承载力特性 | 第34-36页 |
3.4.2 地下连续墙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36-37页 |
3.4.3 地下连续墙基础沉降特性 | 第37-38页 |
3.4.4 墙端土和土芯土沉降特性 | 第38-42页 |
3.4.5 地下连续墙墙身轴力特性 | 第42-43页 |
3.4.6 地下连续墙荷载分量和分担比曲线特征 | 第43-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地下连续墙水平承载性状分析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2.1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0页 |
4.2.2 水平加载方法及水平承载力的确定 | 第50-51页 |
4.3 水平荷载作用下地下连续墙承载性状分析 | 第51-58页 |
4.3.1 单片墙基础变位特性 | 第51-53页 |
4.3.2 闭合墙墙身变位特性分析 | 第53-56页 |
4.3.3 闭合墙土芯变位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4.3.4 闭合墙墙侧受压土体变位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实际工程建模及群墙效应分析 | 第60-76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西长凤实际工程的数值建模分析 | 第60-64页 |
5.2.1 工程概况及现场试验简介 | 第60-61页 |
5.2.2 数值建模分析 | 第61-62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3 河津-临猗实际工程的数值建模分析 | 第64-67页 |
5.3.1 工程概况及现场试验简介 | 第64-65页 |
5.3.2 数值建模分析 | 第65-67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67页 |
5.4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群墙效应分析 | 第67-72页 |
5.4.1 相同沉降下的荷载比与群墙效率分析 | 第67-69页 |
5.4.2 相同应力下的位移比分析 | 第69-72页 |
5.5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群墙效应分析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