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地基群桩基础承载性状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多年冻土与寒区工程 | 第9-11页 |
| 1.1.1 冻土的概念 | 第9-10页 |
| 1.1.2 寒区工程的特点及基础设计原则 | 第10页 |
| 1.1.3 多年冻土区建筑基础病害分析 | 第10-11页 |
| 1.2 多年冻土地区桩基础的应用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桩基础在多年冻土地区的使用优势 | 第11-12页 |
| 1.2.2 国外冻土以及冻土区桩基础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3 国内冻土及冻土地基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3-15页 |
| 2 多年冻土的工程性质 | 第15-26页 |
| 2.1 多年冻土的物理性质 | 第15-16页 |
| 2.2 多年冻土的力学性质 | 第16-22页 |
| 2.2.1 冻土的主要强度指标 | 第17-20页 |
| 2.2.2 冻土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2.3 冻土的流变性质 | 第22-24页 |
| 2.4 冻土的工程分类 | 第24-26页 |
| 3 竖向荷载下群桩基础的工作机理 | 第26-32页 |
| 3.1 群桩的荷载分担机制 | 第26-27页 |
| 3.2 群桩效应及承载力的确定 | 第27-28页 |
| 3.2.1 群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27页 |
| 3.2.2《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中承载力的计算 | 第27-28页 |
| 3.3 桩基础的计算理论 | 第28-32页 |
| 3.3.1 群桩的沉降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 3.3.2 有限元法简介 | 第30-32页 |
| 4 冻土地区单桩竖向荷载下工作状态的数值模拟 | 第32-54页 |
| 4.1 Midas GTS软件介绍 | 第32页 |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32-39页 |
| 4.2.1 岩土有限元模型 | 第32-38页 |
| 4.2.2 数值计算单元的选取 | 第38-39页 |
| 4.2.3 接触单元与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9页 |
| 4.3 多年冻土单桩实例试算分析 | 第39-47页 |
| 4.3.1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单桩静载试桩现场 | 第39-40页 |
| 4.3.2 冻土—桩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4.3.3 算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41-47页 |
| 4.4 多年冻土单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53页 |
| 4.4.1 模拟前加载力值估算 | 第47-48页 |
| 4.4.2 不同温度不同桩径下单桩沉降分析 | 第48-51页 |
| 4.4.3 不同温度下单桩轴力分析 | 第51-5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冻土地区群桩基础竖向荷载下工作状态的数值模拟 | 第54-77页 |
| 5.1 冻土温度对群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 第54-63页 |
| 5.1.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 5.1.2 温度对沉降影响分析 | 第55-58页 |
| 5.1.3 温度对轴力的影响 | 第58-61页 |
| 5.1.4 桩端阻力及桩侧摩阻力性状分析 | 第61-63页 |
| 5.2 桩距、桩数对群桩基础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63-76页 |
| 5.2.1 -4℃冻土群桩不同桩距承载特性 | 第64-67页 |
| 5.2.2 -0.5℃冻土群桩不同桩距承载特性 | 第67-70页 |
| 5.2.3 桩数对多年冻土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70-73页 |
| 5.2.4 低承台对桩、土沉降的影响 | 第73-76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