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实施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以温州市S高中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导论 | 第11-21页 |
1、论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2、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2.1 对话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3、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3.2 实践意义 | 第19页 |
4、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4.1 文献检索法 | 第19页 |
4.2 课堂观察法 | 第19-20页 |
4.3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4.4 访谈法 | 第20页 |
5、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二、高中政治课有效对话教学的理论概述 | 第21-31页 |
1、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1.1 对话与对话教学 | 第21-23页 |
1.2 有效对话教学 | 第23-24页 |
1.3 高中政治课有效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24-25页 |
2、研究理论支撑 | 第25-27页 |
2.1 有效教学理论 | 第25-26页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页 |
2.3 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3、影响高中政治课有效对话的因素 | 第27-31页 |
3.1 教师因素 | 第27-28页 |
3.2 学生因素 | 第28-29页 |
3.3 环境因素 | 第29-31页 |
三、高中政治课对话教学现状调查及有效性分析 | 第31-41页 |
1、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1.1 观察对象 | 第31页 |
1.2 观察量表 | 第31-33页 |
1.3 观察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2.1 调查目的 | 第34页 |
2.2 调查对象和内容 | 第34-35页 |
2.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3、访谈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1 访谈目的和对象 | 第38页 |
3.2 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四、高中政治课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对策 | 第41-51页 |
1、学校层面 | 第41-44页 |
1.1 落实新课改的精神 | 第41页 |
1.2 建设对话型的学校 | 第41-44页 |
1.2.1 营造对话的文化氛围 | 第42页 |
1.2.2 创设对话的物质条件 | 第42-43页 |
1.2.3 形成常态的同型对话 | 第43页 |
1.2.4 开展多样的异质对话 | 第43-44页 |
2、教师层面 | 第44-47页 |
2.1 加强对话教学的理论认识 | 第44页 |
2.2 增强对话课堂的调控能力 | 第44-45页 |
2.3 创造学生发问的有利条件 | 第45-46页 |
2.4 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 第46页 |
2.5 运用多样的对话活动形式 | 第46-47页 |
2.6 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评价 | 第47页 |
3、学生层面 | 第47-51页 |
3.1 树立正确的对话意识 | 第47-48页 |
3.2 做好对话的准备工作 | 第48页 |
3.3 提升自身的对话能力 | 第48-51页 |
五、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A | 第57-58页 |
附录B | 第58-61页 |
附录C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