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腔的调查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落腔的源流及发展 | 第12-18页 |
(一)落腔的源流 | 第12-13页 |
(二)落腔的发展 | 第13-18页 |
1. 落腔发展的初期 | 第13-14页 |
2. 落腔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 第14页 |
3. 落腔的变革时期 | 第14-15页 |
4. 落腔的鼎盛时期 | 第15-16页 |
5. 落腔的衰落时期 | 第16-18页 |
二、落腔的调查 | 第18-30页 |
(一)落腔剧团的创作主体 | 第18-19页 |
(二)落腔剧团、班社的发展现状 | 第19-23页 |
(三)落腔艺人资料整理 | 第23-30页 |
1. 赵清文(1900--1968) | 第23-24页 |
2. 王海昌(1935---1963) | 第24-25页 |
3. 史道旺 | 第25-26页 |
4. 靳保得(1909---1982) | 第26-30页 |
三、落腔的音乐本体的研究 | 第30-44页 |
(一)落腔的剧目 | 第30页 |
(二)落腔的伴奏乐器 | 第30-32页 |
1. 打击乐 | 第30-31页 |
2. 特色乐器 | 第31-32页 |
(三)曲牌音乐 | 第32-35页 |
(四)唱腔音乐 | 第35-44页 |
1. 慢板类 | 第35-36页 |
2. 流水板类 | 第36-39页 |
3. 占子类 | 第39-41页 |
4. 娃子类 | 第41-42页 |
5. 散板类 | 第42页 |
6. 其他板类 | 第42-43页 |
7. 各种板式的转接 | 第43-44页 |
四、落腔的传承困境和传承落腔的有效措施 | 第44-50页 |
(一)落腔的发展困境 | 第44-45页 |
1. 落腔的发展与时代审美不符 | 第44页 |
2. 落腔的竞争力不足 | 第44-45页 |
3. 资金以及后备人才缺乏 | 第45页 |
(二)传承落腔的有效措施 | 第45-50页 |
1. 政府建立“落腔”文化产业 | 第46-48页 |
2. 宣传推广“落腔”文化产业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