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1章 混合型海洋争端的界定与缘起 | 第13-17页 |
| 1.1 混合型海洋争端的界定 | 第13-14页 |
| 1.1.1 "混合"的界定 | 第13-14页 |
| 1.1.2 "争端"的界定 | 第14页 |
| 1.2 混合型海洋争端的缘起 | 第14-17页 |
| 1.2.1 岛屿主权取得方式的差异 | 第15页 |
| 1.2.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混合型海洋争端缘起的影响 | 第15-17页 |
| 第2章 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确立的标准 | 第17-23页 |
| 2.1 属事管辖权 | 第17-18页 |
| 2.1.1 法律依据 | 第17页 |
| 2.1.2 司法实践中对属事管辖权的认定 | 第17-18页 |
| 2.2 当事国意思自治标准 | 第18-19页 |
| 2.3 "重心检验"法——以查戈斯群岛仲裁案为视角 | 第19-23页 |
| 2.3.1 案情回顾 | 第19-20页 |
| 2.3.2 仲裁庭对"重心检验"法的应用 | 第20-23页 |
| 第3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的影响 | 第23-31页 |
| 3.1 第十五部分一般规定对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的影响 | 第23-26页 |
| 3.1.1 争端各方并不排除其他程序的适用 | 第23-25页 |
| 3.1.2 争端各方已履行交换意见的义务 | 第25-26页 |
| 3.2 第298条——任择性例外对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的影响 | 第26-28页 |
| 3.2.1 任择性例外的具体内容 | 第26-27页 |
| 3.2.2 第298条排除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的作用 | 第27-28页 |
| 3.2.3 对第298条存在"隐含管辖权"之争议 | 第28页 |
| 3.3 第300条——诚意和滥用权利对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的影响 | 第28-31页 |
| 3.3.1 第300条在判例中的适用 | 第29-30页 |
| 3.3.2 理论界对第300条的争议 | 第30-31页 |
| 第4章 南海仲裁案中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的处理路径 | 第31-48页 |
| 4.1 中国在南海主张的"九段线"和"历史性权利" | 第31-35页 |
| 4.1.1 仲裁庭对管辖权的处理路径 | 第32-35页 |
| 4.1.2 学界争议 | 第35页 |
| 4.2 海上地物的性质问题 | 第35-40页 |
| 4.2.1 仲裁庭对管辖权的处理路径 | 第36-39页 |
| 4.2.2 学界争议 | 第39-40页 |
| 4.3 中国在南海的活动的争议 | 第40-44页 |
| 4.3.1 仲裁庭对管辖权的处理路径 | 第41-43页 |
| 4.3.2 学界争议 | 第43-44页 |
| 4.4 加重或扩大了当事国之间的争端 | 第44-48页 |
| 4.4.1 仲裁庭对管辖权的处理路径 | 第44-46页 |
| 4.4.2 学界争议 | 第46-48页 |
| 第5章 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处理路径 | 第48-52页 |
| 5.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下仲裁庭对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的处理路径 | 第48-49页 |
| 5.2 管辖权处理路径的扩张性成因分析 | 第49-50页 |
| 5.2.1 附件七仲裁庭的"兜底性"和"单方意志性"影响 | 第49-50页 |
| 5.2.2 仲裁员的影响 | 第50页 |
| 5.3 混合型海洋争端管辖权的扩张性处理路径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