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缩略词表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20-43页 |
一、课题背景介绍 | 第20-31页 |
(一)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1.CKD-MBD的定义及分类 | 第20-21页 |
2.CKD-MBD的诊断 | 第21-22页 |
3.CKD-MBD的治疗策略概况 | 第22-23页 |
(二)尿毒症毒素的研究概述 | 第23-27页 |
1.尿毒症毒素的定义及分类 | 第23页 |
2.尿毒症毒素的研究焦点 | 第23-27页 |
(三)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 | 第27-31页 |
1.代谢组学的定义及特点 | 第27页 |
2.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 | 第27-29页 |
3.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4.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结合 | 第30-31页 |
二、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31-34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31-32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3页 |
第二章 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43-57页 |
一、前言 | 第43-44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一)试剂与耗材 | 第44页 |
(二)实验样本的纳入与剔除 | 第44页 |
(三)血清样本收集与制备 | 第44-45页 |
(四)基于UHPLC-MS技术的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 第45-46页 |
(五)数据处理 | 第46页 |
三、结果 | 第46-50页 |
(一)患者的临床信息 | 第46-48页 |
(二)统计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四、讨论 | 第50-52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三章 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尿毒症并发瘙痒症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57-70页 |
一、前言 | 第57-58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一)试剂与耗材 | 第58页 |
(二)实验样本的纳入与剔除 | 第58-59页 |
(三)样品收集与制备 | 第59页 |
(四) 基于UHPLC-MS技术的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 第59页 |
(五)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三、结果 | 第60-64页 |
(一)参与患者的临床资料 | 第60页 |
(二)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 第60-61页 |
(三)代谢标志物筛选 | 第61-63页 |
(四)UP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性能评价 | 第63-64页 |
四、讨论 | 第64-66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血清代谢组学预测肾性贫血静脉铁剂治疗响应研究 | 第70-84页 |
一、前言 | 第70-71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71-73页 |
(一)试剂与耗材 | 第71页 |
(二)实验样本的纳入与剔除 | 第71-72页 |
(三)铁剂治疗方案 | 第72页 |
(四)不良反应记录 | 第72页 |
(五)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第72页 |
(六)样品采集和准备 | 第72-73页 |
(七) 基于UHPLC-MS技术的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 第73页 |
(八)数据处理 | 第73页 |
三、结果 | 第73-78页 |
(一)参与患者的临床资料 | 第73-74页 |
(二)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 第74-75页 |
(三)代谢标志物筛选 | 第75-77页 |
(四)铁剂治疗响应相关代谢变量的预测效能评价 | 第77-78页 |
四、讨论 | 第78-7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五章 基于HPLC-MS/MS技术的人血清中15种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的定量方法学研究 | 第84-124页 |
一、前言 | 第84-86页 |
二、仪器与试剂 | 第86-88页 |
(一)仪器与设备 | 第86-87页 |
(二)试剂 | 第87-88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88-114页 |
(一)分析条件 | 第88-89页 |
1.色谱条件 | 第88页 |
2.质谱条件 | 第88-89页 |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89-90页 |
1.15种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工作溶液配制 | 第89-90页 |
2.内标卡马西平与酮洛芬工作溶液配制 | 第90页 |
3.标准曲线样品与质量控制样品(QC)的配制 | 第90页 |
(三) 血清样品收集及样品制备 | 第90-91页 |
1.临床样本收集 | 第90-91页 |
2.血清样品前处理 | 第91页 |
(四) 方法学验证 | 第91-108页 |
1.方法选择性(Selectivity)考察 | 第91-92页 |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92-97页 |
3.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97页 |
4.稀释效应与残留效应 | 第97页 |
5.准确度与精密度试验 | 第97-99页 |
6.基质效应 | 第99-102页 |
7.稳定性考察 | 第102-108页 |
8.随行标曲与质控 | 第108页 |
(五)真实样本测定结果 | 第108-114页 |
四、讨论 | 第114-121页 |
(一) 实验条件的初步探索与建立 | 第114页 |
(二)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114-116页 |
1.色谱柱的选择 | 第114-115页 |
2.流动相组成、添加剂及梯度的优化 | 第115页 |
3.柱温及流速的优化 | 第115-116页 |
(三) 质谱检测条件优化 | 第116-117页 |
1.不同质谱检测器灵敏度的考察 | 第116页 |
2.质谱检测参数的优化 | 第116页 |
3.进样浓度对质谱检测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四) 血清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第117-119页 |
(五) 内标的选择 | 第119页 |
(六) 空白基质的选择 | 第119页 |
(七) 尿毒症毒素测定结果分析 | 第119-121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硫酸对甲酚对成骨细胞损伤作用的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 114 | 第124-169页 |
一.前言 | 第124-126页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6-131页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126-127页 |
1.细胞株 | 第126页 |
2.材料与试剂 | 第126-127页 |
3.仪器与耗材 | 第127页 |
(二)细胞培养 | 第127页 |
(三)细胞活性分析 | 第127页 |
(四)细胞凋亡测定 | 第127-128页 |
(五)细胞周期测定 | 第128页 |
(六)细胞实验 | 第128页 |
(七)代谢组学分析 | 第128-129页 |
(八)转录组学分析 | 第129-130页 |
(九)PCS导致生物学功能异常的富集分析 | 第130-131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31-156页 |
(一)PCS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131页 |
(二) PCS对MC3T3-E1细胞促凋亡作用 | 第131-132页 |
(三)PCS对MC3T3-E1细胞周期影响 | 第132-133页 |
(四)代谢组学结果 | 第133-142页 |
1.胞内提取物代谢轮廓 | 第133-134页 |
2.多元统计分析及胞内代谢物鉴别 | 第134-139页 |
3.代谢通路分析 | 第139-142页 |
(五)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142-149页 |
1.RNA质检结果 | 第142-143页 |
2.有效测序量评价 | 第143-144页 |
3.基因表达量分析及差异基因筛选 | 第144-145页 |
4.GO分析和Pathway分析 | 第145-149页 |
(六)整合转录组与代谢组代谢通路和相关生物学功能的显著性分析 | 第149-156页 |
四、讨论 | 第156-15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全文总结 | 第169-172页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